如何讲中国画的发展?

卿承宇卿承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尽量简洁地答一下,不牵扯过于细致的东西(比如画派、技法等等)。 中国画论及理论体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们,研究中国山水画史和绘画史,最重要的就是弄清楚“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个什么新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是怎么延续下来的”这两个问题。 很多理论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比如“南北宗论”——明代董其昌提出“文人画”的概念并以此与“院体画”区分开来时,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文人画”是从宫廷画出来的;又如“四王吴恽”,他们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画”的不同倾向,也是明末清初文人画演变过程的缩影;再如“金碧山水”“水墨青山”以及后来的“大写意”等,事实上都是对中国传统绘画中某一种或几种元素(技)在某个历史阶段(时)所占比例(度)的变化进行描述的形象化术语而已——这种元素(技)所占比例的演变是受时代风气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技)到底是什么? 这一点似乎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还是愿意简单的表述下个人的看法,那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技)就是笔墨加上形式构图。 当然,笔墨是指书法上的用笔用墨,这是从艺术本质层面上说的,构图则指画面上“由近及远”的空间安排方法,这里说的是狭义的“画法”,即“怎么画”的问题。

不过,不论怎么表达,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就可以了:中国画=笔墨+空间构成——一切技法都是在以这两者为基础的无数个变型中展开的。 所以,当讲到“某种画法出现了”的时候,其实可以等价于“某种带有典型特征的笔墨样式+特定的空间构成方式出现了”。 当讲到“某种画法消失了”的时候,其实是“某种带有典型特征的笔墨样式+特定空间构成方式”不再出现或者很少出现。 而“某种画法盛行了”其实是指“一种新出现的笔墨样式+空间构成方式开始流行起来”。

任何一笔绘画都是同时包含了“笔墨”和“空间构成”两大要素的,只不过有时这一笔侧重于笔法墨法,有时那一笔更强调空间的构造而已。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为什么谈“六法”首要谈“气韵生动”?因为气韵生动首先要求笔墨(笔法墨法)和空间(远近关系)富有表现力;为什么又讲“书画同源”,因为书写和绘画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有笔有墨且动静皆宜”。所以古人说“书画同源”,并不是说二者完全相同,而是指两者的出发点是一样的。

明白这些后,再来讨论“笔法”“墨法”“章法”“造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也许会有新的理解。

杭晓游杭晓游优质答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

中国画是用毛笔以水和墨、彩作为媒介,在宣纸或绢素上下笔作画,是以线条造型为主的绘画形式。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简便而轻松。画家作画须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常带有文人隐士和封建宗法观念的色彩。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作品要求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在绘画表现手法上,中国画具有以线造形的基础和应物象形的优良传统和灵活、简练、传神的特点。中国画在用笔上讲究力度、质感、运动感和生命力,以表现不同物象的特质和画家的感情。传统中国画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科。在题材、风格和技法上又有工笔、写意和两者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传统装裱形式有条幅、直幅、横幅、手卷、册页、扇面等。一般用国画颜料、墨和人工或动物 glue,加在绢或宣纸上作画。中国画历史悠久,传统深厚。它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汉代,繁荣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宋元,明清至今有所发展。

从绘画功能上讲,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和西方美学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的美学观念是尚意重道,而西方则更主要的是以求真为主。从本源上看,西方美学是以神为主,其绘画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为其所用;中国美学是以人为本,虽然在封建社会中人性受到很大的抑制,但由于以人为本是其本源观念,所以这一观念自古至今仍然是非常强健的。在这一点上看,中国的美学有很强的现代性。尚意重道的美学观在不同时代中有不同的体现,如:“天人合一”思想;汉代帛画中,天上人间都为画家所展示的天地;魏晋以来的言志、畅神、比德等思想;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以疏体的“吴带当风”表现盛唐强健之风;明末清初表现强烈个性与反抗精神的朱耷等。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了重“写”与“抒情”,如徐悲鸿、傅抱石等。

工笔画,就是用笔工整、细致、细腻。重“写”与“抒情”在工笔画上也有很高的表现水准,如任伯年等,在刻画对象时不但细致入微,而且非常传神、有很强的表现力,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