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意思?
在中国古代,“器”是用来指代物品的,不同物品被赋予的道德含义是不同的,例如《礼记·檀弓下》:“君子博学,然后笃于志,笃于志,然后纯于德;……故有刀币、干戈、樽俎之分。”这里用刀币、干戈、尊俎来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物品。同样,在《庄子·天下》中也有“墨子兼爱……执无厚,语大功……” 的话,这里把“无厚”作为墨家学派的代表性特点。
这种用物指代学派的写法在古代是常见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窑变”确实是一种瓷器。但是这里的“窑变”不是一般的瓷器,而应该是“特种瓷器”。
因为中国汉代起就有瓷器的记载了,但是这种瓷器很脆,不能用于制作成型的器皿,而唐代四川产的“耀州瓷”则已经能够烧造出性能很好的瓷器,但是还是不够柔韧,无法使用拉坯成型工艺,所以当时的“窑变”应该是指一种特殊的釉料,而不是指一种特殊的瓷器。(关于唐窑变的记载见于陆龟蒙所撰《秘色瓷》)
宋代的钧瓷和宋代的汝瓷都是指带有“斑纹”的瓷器,也就是说宋人的“窑变”是和现在人们的“窑变”概念比较接近的。而且因为北宋后期定窑开始生产刻花瓷,而刻花需要薄胎,这样胎体过薄的器物容易变形,所以就不能再追求“窑变”了——其实这也为元明清三代不用“窑变”一词做了铺垫。(虽然明代还有人提到“窑变”,但那已经是“异说”了)
在中国,陶瓷艺术是祖国文化园地里的一支奇葩。随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产生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国瓷器也放射出耀目的光辉,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成为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象征。因此,人们常把中国称之为“CHINA”(意为瓷器)。
瓷器出现于东汉,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
瓷器的制作和陶瓷的烧制,工序非常复杂,它一般要经过选料、练泥、成型、制釉、装饰、烧窑等许多工序。瓷器的最奇特的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敲击时发出金属之声,胎质坚硬密实,几乎完全不吸水,釉层光润,不溶于水和酸,能经受相当高的温度变化而不发生破裂。瓷器的烧成温度比陶器高得多,一般在1200°C-1300°C 。它是在陶器技术高度发展、长期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明和制成的。由于各个时期、各个瓷窑或各个作坊等在制瓷的原料、工艺和造型装饰等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因而形成了特色和风格各不相同的各类瓷器。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一代代制瓷匠师们辛勤劳作和能工巧饰们辛勤的汗水铸成的中国陶瓷,它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窑、兴盛的产量以及精美绝伦的质量和特色,饮誉于世界,堪称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灿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