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目录怎么说?

商思贤商思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中国没有“目录”这一概念,典籍的编排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上古时期,书籍的编排无外乎编年、著者、地域等多种方法。秦一统天下后,书同文,车同轨,典籍的编撰逐渐统一。汉武帝时,朝廷设尚书台,其下属有五曹,各曹下设负责文书整理的郎中,而典籍的整理归纳就在郎中这一职衔下面进行。这大概算是行政划分上给书目整理一个定位了吧。

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编纂有了总集和别集之分,总集是对古籍进行遴选汇编的著作,别集则是个人创作的诗文集。这种分工一直影响到今天。此外这个时期出现了序跋类著作,作者多是对所收典籍进行简单的介绍评点,类似于今天的图书馆书目。这一类书目一般归入别集或诗文总集范畴。

隋代开始设立官方修书机构——秘书省,唐代改为司经局,负责校勘群籍,并纂修《六典》《初学记》等。这些官修典籍的编者大多也是目录学家,他们对于古籍的分类整理做了很多基础工作。其中《六典》中的典籍分类法被后世广泛采用,流传至今。

唐代出现了正史中的艺文志和历代藏书家著作,如魏文帝《列女传·颂》、梁武帝《古今书刻》、姚振宗《藏书纪要》等,记载了自春秋战国至唐五代时期的古书流变、朝代兴衰、藏书情况,为后人了解上古典籍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宋代开始,书目整理逐渐从政府机构脱离出来,由官修变为私修。学者们为了补正旧版典籍之阙失,开始广泛搜罗遗书,考证校订,编撰成书,此类书目称之为志书,代表性的如南宋邓椿《画继》、明代毛晋《汲古阁书画目》《毛氏丛书》。一些笔记小说也记载了不少古代的典籍和目录学资料,这些书目的价值和参考意义也都相当高。

清代是目录学发展成熟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乾嘉以来,学者们治学很注重考据,因此清人编写的书目大都考证精当,颇具价值。同时期出现的《四库全书》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仅代表了清廷对于古籍的最高评价,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乃至中国古代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