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古代装祯?
其实这个“装帧”的概念可以再细一点,也就是从书籍的包装说起——因为古代书册的装帧技术可不光是现代印刷行业里的“装帧设计(book design)”能解决的…… 先说古籍的包装技术(这里主要讨论线装书,因为其他古书的版本情况比较复杂且与现代的图书发行体系也没有直接的可比性)。
一般认为,线装书的装订方法来自于敦煌遗书在制作过程中的密封线装方式(参见《中国古籍装订工艺》赵兴汉著 页124-126图79-83) 不过,这种方法其实是在纸媒出版刚刚兴盛的时候普遍采用的。
以明代张凤翼所著《广厉》刊本为例 (参见《中国古籍装订工艺》第105图) 此书共有10卷,除第一卷有目录外其余均无页码,每卷卷首均有插图一幅并标有书名,各卷内容之间则以竖线划分。这种没有标记页数、分卷方法又过于粗糙的古籍在阅读时需要读者自行标注页码、整理章节内容,显然不如后世的书目详明,制作起来也很麻烦。这种装订的古籍实际上已经接近现在手账、日记的形式了,只是厚度没现在这么夸张而已(如果只算独立的文章那就更薄了),可见古人虽然聪明但是也不是全无所失的。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尤其是官刻私刻的广泛存在,单篇刻书、连史纸的出现,使得古人对于书籍的编辑加工能力大大提高,出现了“册页装”“旋风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主要的装帧形式(关于这几种形式的书籍,可参看拙作《简论“线装书”的形成与发展》)。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线装书是现代汉语中“线装书”或“文言读物”的代称;另外由于古籍经现代整理多被裁剪过短,甚至被重新打散排印过,这些因素导致了古籍阅读难、价格贵的问题。所以,古书装帧技术的进步不仅是指向现代出版的,同时也是为了让古籍阅读更加方便可行。
从目前见到的实物看,中国古代装帧的发展分为阶段,由简到繁,由粗糙到精美。在商周,装帧用的材料主要是简和帛。当时简和帛的制作在方法上还有着一定的差别。帛书的制作较为简单,作书时,只需要在已加工好绢帛上直接书写,并以另一块帛裱褙。在写好之后,先用编组好的细绳将单片缀联成册,然后,用一块写有书名的整帛将卷好的书本包好装璜,最后在外面再用一块木板挟固。简策的制作较为复杂,先编后写,即先用线将简编联成册再于册上书写,然后,再在简册上、下两端用两根较长的整简,编联加固,并在简的外面再以一块木版背固,以防止简散脱。为了保护简策,当时还做有书囊,把编好的并有封面和封底的简策装入其中随身携带。
到汉代,装帧制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了题写书名的签牌,而且还有了题写书名的封泥。这时期帛书的装裱用的材料由帛改用纸,装帧的方法与前述大致相同,将简策夹在两块木板之间的装帧方法仍被沿用下来。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卷轴装和经折装。卷轴装即在卷子上端缀一根木杆,杆外再绕上一根丝带,以便卷起把持。经折装即在有字的卷子上折叠,使有字的一面在外面,展开时,字面全部显露在外。
隋唐五代时的装帧制作,除沿袭魏晋南北朝的装帧样式外,还出现了佛教版印的旋风装和更便于翻阅的蝴蝶装。蝴蝶装即先把有墨书的纸粘在另外一张空白纸上,所有粘好的纸片均向同一方向翻转,然后再把一张作封皮的纸粘在所有的纸片中间,翻动时就像翻蝴蝶的翅膀一样。这时期在装潢形式上出现了锦装和纸包装,即在封皮外面再加一层绢帛或纸。
宋元时期的装帧制作主要样式为包背装和线装。包背装是在写好字的纸张背面向内对折,订口处用纸条包背装订。线装是在折叠的筒子页的订口处用线直接订牢,是我国古代装帧制作工艺的总结,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这时期在装潢方面,出现了更为精美的龙纹锦、花绫及描金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