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在日本叫什么?

阎希钇阎希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1000多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后200年左右,持续了至少1200年。而日本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300年到公元700年的弥生时代晚期至古坟时代早期,持续的时间大概也在一千多年左右。所以,中日的青铜时代其实是大致同时的。 既然时间基本一致,那么必然会在文化交流上产生影响。的确,中国的青铜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铁器时代的前夜。铁器在农具上的应用使得中国的土地资源得以大幅度开发,从而为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而在军事上,铁制兵器代替了青铜兵器,导致了战国后期七国争霸局面形成。日本虽然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大量使用铁质农具和武器,但是在生产关系方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地主阶级,奴隶制逐渐被封建领主制所取代。

另外,中国的青铜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礼器——青铜器,这些礼器除了用以祭祀之外,也是王权与贵族统治的象征(比如尊、鼎等)。日本人对于青铜器也十分崇拜,他们仿照青铜器的形状铸造了著名的“埴轮”,作为墓葬中的随葬品,而这些形状特殊的陶器也就是后来考古学界所说的“日本式三彩”。日本人还引进了中国人的铸钱技术,由佐伯郡守茂发明了“种式铸钱法”,这种方法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日本铸币的基本工艺。

但是,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异,导致了两国青铜时代的经济状况有着明显的差距。日本缺少能够提供丰富的矿藏资源和冶炼技术的中国大陆和西域地区,因此在青铜时代的后期,日本没有能力继续发展铜器和铁器,进而开始采用新的建筑材料,修建了著名的古代建筑“木曾路”。

龙美延龙美延优质答主

剑、刀在日本古代属于非常重要的兵器,并在后来的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成为社会士农工商各阶层中武士这一特殊阶层的代表象征。所以,对于剑、刀的崇拜也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同为东方的中国由于和日本在地域上仅一海之隔,在文化上也存在着诸多共通性和类似性。比如汉字、儒教、佛教等等。但同时,由于日本是个岛国,并在古代就处于日本海和太平洋的包围下,因此其文化发展又呈现非常独立性的特征。

从青铜剑和刀来说,也是同样情况。在中国,我们一般把古代用青铜这种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做成的刀、剑的总称叫做青铜剑。通常为长条形薄片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剑字这样注释:古代兵器的一种,比刀长,两面都刃;单刃为刀,双刃为剑。实际上,由于古代中国的分封制以及诸侯国之间兵戈争雄,所以各地各时期对于剑、刀的制造和定义也各异。

如在楚地,单刃工具就称之为剑。1973年长沙杨家湾16号楚墓出土的青铜剑就有一把。在河南新郑、浚县等地出土的东周时期的单刃青铜短剑也很多。在四川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剑都是在剑脊一面为刃,所以,这些剑实际上也可以称之为刀。

从中国夏代末期到商代初期出现了最早的短剑之后,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代晚期到3200多年以前的殷周时期,中国青铜剑的发展就已进入高峰期,制作精良,以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铸造的剑器为代表。如在河南安阳殷墓中出土的多把青铜短剑和1975年在山西淅县下冯遗址也出土一把周代的青铜剑。从西周到东周,中国青铜剑得到空前发展在铸剑工艺上非常发达,如在周代出现了“错嵌工艺”。即将金、银、松石等材料做成花纹镶嵌在剑身上。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墓主棺出土一把铜剑,全长54.4厘米,其中剑身长43.5厘米,在剑身前段两侧以蓝色的松石镶嵌了由7个兽面构成的花纹,并以金丝相连接。

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不仅有单铸剑首的剑,而且还出现了铸有剑格和剑首的青铜剑。同时,也出现了铸在柄上的铭文。如湖北望山1号楚墓出土一把剑,全长54.4厘米,在靠近剑首的位置铸有“止”字,而在剑首上方铸有“越王”二字。而湖北江陵望山2号楚墓出土的一把铜剑,在剑格上铸有铭文:“自作用剑”。

此外,湖北荆州马山1号楚墓出土的剑身长20.1厘米的铜短剑和江陵高台楚墓出土的剑身长34.2厘米的带柄青铜剑等都充分代表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青铜剑已经进入了鼎盛期。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剑在中原地区更多是作为礼仪性的装饰佩带工具,一般作为贵族的佩剑,通常在剑柄末端还常常系有丝织物作为饰物,被称为“剑镖”。其形状大小也各异,通常短剑大约30厘米左右。只有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楚人尚武尚剑的军事思想和作战需要,剑才更具有军用兵器性质。而越国的越王勾践剑也是最为著名的代表。湖北越县望山2号楚墓出土的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不仅制作工艺极为精美,而且剑身还保存完好,在出土时寒光闪闪,光彩照人,锋利如新,可以轻易划破纸张,因此被称为青铜剑中的王者和我国青铜剑的顶级珍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