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画要提远?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比较好—— 为什么中国绘画要讲究“写意”? 因为“写意”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甚至可以说,是“写意”成就了现在的中国画。 “写意”——在文艺复兴时期指代的是“不精确的描绘”(il disegno libero)——“自由画”或“粗犷的画”(schizzone) 。
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画家布龙齐诺(Bronzino )使用这种技法创作了代表作《伊莎贝拉·德·埃斯特》 (Isabella d'Este ),而该作品也被认为是欧洲“现代艺术”的开山之作。 但“写意”的概念在中国出现得很晚,而且最初也不是特指中式的画法,而是泛指出于自由的写作风格和作画风格。
从东汉开始,人们用这个词来称赞文学作品或是艺术作品的不拘一格、淋漓尽致。 比如东汉张衡的《东京赋》里说:“然则圣皇之创制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以称仪刑天地而不殆,著复道而九州同,发号施令,莫不顿迹;画彩刻鳞,莫不毕象……其文疏畅而婉博,辞清浅而意深,斯东都之作风焉。” 这里面“画彩刻鳞”的“画”字就是“写意”的“意”,而这个“意”就是“意像”——作者构思的形象,这和今天的“意象”概念接近。
而这里的“意”和“言”的关系又和今天“意境”里的“境”相当。可见“写意”这个概念里已经有了“形象”“语言”“意境”等诸多元素。 而这些元素都属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成分。 所以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写意”传统就是从汉代开始,强调艺术作品应该不拘泥于客观物象,追求自由表达的作者情感。 这个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第一,它让中国在人文学科很多领域都是注重抽象思维而不是客观再现——这一点对中国人的人文素质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因为西方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音乐等)大多注重具象,所以中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一直受到压抑。很多人文社科的作品,都是中国研究者绞尽脑汁地想写出新的理论,却常常忽视最基础的材料收集和梳理工作。
第二,它在视觉艺术领域让中国有了独特的影响力——因为几乎所有的视觉艺术,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乃至电影电视,只要符合国人的审美取向,就能受到追捧。而这种崇尚自由的取向,也常常让国内的艺术品评陷入极度主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