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中国画如何分类?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开了一个关于国画的专题网站,今天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中国画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实用山水画向艺术写意、抒情方向转变;到唐宋时的文人画领域,这种转变基本完成。虽然明清时期也出现了像徐渭、石涛这类有创新思想,追求笔墨趣味的画家,但整体上来说中国的传统绘画是在一种稳定的结构体系中向前发展的。 这种发展所体现的主要是工具材料上的改变(纸的普及和宣纸的出现,毛笔的使用由单枝变为勾芯),表现形式上的演进(卷轴画变为册页,画幅由大作小,内容由山水人物花鸟发展到文人画式的“写字”)以及观念上的变化(文人参与作画,文人画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而这些变化本身既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是这一时期画家们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取向外在的展现。
所以,中国画的分类其实主要是依据画家创作时所持有的审美取向和精神状态来分的,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的选用则是一个衍生出来的问题——当然,后者也是区分不同题材类型的一个因素。 所以,如果我们要对中国画进行分类的话,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工具材料的选用及制作工艺
2.表现形式的特征
3.题材内容的归属
4.作者个体的差异
5.时代风的流变
6.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当然,可能还有其它一些标准可以用来对中国画进行划分,以上只是根据本人的经验和认识所总结出的六点。
按表现内容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1、人物画,以描绘人物为主。人物画力求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的表达,重气韵、传神。在表现手法上重视墨线的艺术表现力和用墨的技巧。通过细劲有力、变化多端的线条,勾勒出不同身分、年龄、性格的人物形象。唐代以后,出现了吴道子、阎立本、张萱、周昉等杰出画家以及《步辇图》、《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优秀作品。
2、山水画,描绘对象为自然景色。它能通过平远、高远、深远的画法以及“六法”“七略”的技法,把人引入到山重水复、苍苍茫茫的自然佳境中,以唤起人们身临其境的共鸣。中国从唐代以来,描绘宫闱日常生活和宫廷园林的山水花鸟画极为盛行并发展成熟,出现了许多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充满情趣的山水佳作。例如,有吴道子的《江帆楼阁图》、《明皇幸蜀图》以及展子虔的《游春图》、赵高的《江上人物图卷》等。
3、花鸟画,描绘花鸟、草鱼、兽虫等一切非人物、非山水的动植物世界。花鸟有工笔、写意、钩花点叶等画法。中国花鸟画在唐代较为盛行,五代、宋初出现一批以画花鸟为主的名家。杰出者为湖南画家黄筌,开能工致、华丽的新局面,另一家是徐熙,也擅长于花鸟,人称“徐黄异体”。宋代花鸟画家追求“夺造化”、“形神兼备”,有著名花鸟画家有文同、崔白等人。此后,花鸟画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技法上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出现了徐谓、陈淳、朱耷(号八大山人)、石涛、赵之谦、吴昌硕、齐自石等诸多大家。他们的优秀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美的享受,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成为了世界画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按照表现方法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所谓“工笔”,是重视用细笔或勾勒,重视用颜色重彩;所谓“写意”,是相对工笔而言,比较偏重用草笔或泼墨,重视水墨;所谓“兼工带写”是工笔和写意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