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银元有没有带孔的?
题主说的是非流通币吧,那肯定是有的。 我国铸造的流通硬币中,最早的带有暗记(也就是文字或符号标记)。1953年发行的铝分币,因为材质问题,发行量极大(据说几亿枚),有“79”、“80”等年份和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等组成的暗记;之后的1955年到1957年间发行的一分镍币也有类似暗记,但是此后的1959年到1964年间发行的1美分和5美分两种面额的银币没有暗记。
然后是1979年开始发行的一套两枚纪念币有暗记,之后1984年和1986年分别发行了一套纪念币都有暗记。1994年开始发行的纪念香港回归祖国纪念币5枚全套有暗记。2001年开始发行的新版人民币1元硬币有暗记。 而非流通货币中有非常丰富的类型。比如前文提到的1美分和5美分两种面额的外币就有三种不同图案但同一面值的纪念币,其中1955年到1957年的两种有“55”、“57”字样,而1959年到1964年的另一种则无,这给区分不同年份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另外1986年的金币和银币各有一枚,也是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官方公布的最新发行的带有暗记的钱币。
最后补充一个冷知识,在早期纸币发行时期,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大多数的纸币都是连号发行的(就是说一张大团结后面跟着一张大团结……),因此通过计算连续编号的数量可以大概推算出某个时期发行的钞票数量(毕竟没谁会每张都留着…………)
银元是在中国流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银币。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国家货币制度紊乱,各省纷纷自铸银币,因此这个阶段铸造的银元,种类、版别极其复杂。虽然种类繁多,但真正流传下来的珍罕品种并不多见,所以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近代机制币并不多。
机制币可以分为正用品(官方或官方授权铸造厂出厂时即按原样铸造的货币)和非正用品(官方或官方授权铸造厂出厂时不是按原样铸造的货币)。银圆带孔即属于非正用品,这种非正用品在银圆中并不少见,常见的图案有太极图、五帝钱纹样、古钱币图案,最普通的即是“吉”字、“囍”字,带孔的也有方形孔、圆形孔等。过去人们相信银圆的用处很多,如避邪、镇宅,小孩打喷嚏可以用银圆照一照,产妇“坐月子”时期也要有银圆相伴,结婚、寿辰、升学等喜庆之事亦要用银圆,由于日常使用时的需要,人们将银圆打孔后,串在一起或缝制在衣服、枕巾和包被上。
这些打制的银圆并非出自官方或官方授权的铸币厂,而是一些社会上的私家银号或钱庄。过去社会上打制图案或文字于银圆之上,大多是为了辟邪、消灾等巫术目的。另外,打制太极图和五帝钱图案,是因为过去人们将太极图和五帝钱图案视为吉祥、辟邪之物。这种“吉样”银圆,也多为亲属间的馈赠品。打制纪念性银圆,如“囍”字银圆,多为庆祝亲人婚配时所用。
过去人们打制银圆,对于银质成色和重量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不少图案是打在稍差一些的银圆上,也有一些是打在稍好一些的银圆上。但有一点需要指出,过去人们打制的银圆大多不会打制在贵比银圆高出数倍的袁世凯像币和孙中山像币上。所以,打制袁世凯像币和孙中山像币的可能性不大,收藏者可从这一点去辨识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