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火漆吗?

富妤萱富妤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中国当然有火漆,而且用途很广泛,不但用于密封信件,还被用来作为装饰品。 火漆(英文名:Wax seal)是一种红色至褐色的胶状物质,是由火漆树(Pistacia chinensis)的树脂和亚麻籽油经过加热混合而成;而其气味则像橡胶、皮革或焦油的味道。 这种天然原料最早由地中海沿岸国家应用在书写和绘画上。大约在公元800年传入英国,16世纪以后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不过直到17世纪初,英国人才发现了它可以用来封印信件这一用途。

关于火漆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朝的《草木子》,书中称“西洋通商之后,有火燎之漆”,可见至少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欧洲的火漆已经输入中国。 尽管名称中有个“漆”字,但火漆其实并不是漆的一种。它是用火将树胶熔化后,加入香料,冷却后形成的固体。与漆不同,它不能打磨出光亮的表面,也不能像漆一样重复涂抹使颜色变浅。

由于具有强烈的香味,火漆被用来冒充漆涂抹家具,特别是明朝皇室喜欢把黄铜制成的镶嵌有珠宝的家具上涂刷一层火漆作装饰,以显示皇家的奢华和气派。 除了用于室内装潢,皇帝还赐火漆给大臣们,用于标注地图或做其他标记。明代吕毖所著《大明会典》中有“钦赐火漆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四月”的记载,说明火漆在当时是很常见的物品。 到了清代,火漆的使用更加普遍。除了在皇室中继续使用外,还大量用于公共建筑如皇宫大殿、城楼等以及私人住宅的修葺——在砌好的墙体内抹上一层薄薄的火漆,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

人们还在火漆上浇铸金属模具,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再经过抛光、电镀或其他工艺加工制成首饰、器皿等工艺品,用以赠送亲朋好友或者摆在自己的案头点缀生活。那么这些用模具烧制的成品又被称为“蜡模”、“蜡样”或是“蜡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火漆已经被更轻便快速的替代用品所取代,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到欧洲的古街老巷中去逛一逛的话,或许还能找到它的踪影。

溥韵杰溥韵杰优质答主

在中国古代没有火漆,火漆是西方的一种封装信件的物品。

蜡印是西方国家特有的封缄手段,西方国家不用汉字,他们用的是西洋文字的字母形体,无论是“拼音”、还是“表意”文字,要完成一个“字”形往往都需要由很多笔画组成,文字的形体一般都比较复杂。而蜡印封志是被封在薄薄的蜡封上的,如果使用笔画繁复的文字图形,则往往会造成字体笔画残损,使人难以辩认,达不到使用封志达到确认发信人真实性的作用。

因此,西方国家的蜡印封志普遍都采用的是由简单笔画或几何图案组成的简单图形(这与我国古代封泥印十分相似,但两者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采用这种简单图形制作的封志,用简单的工具压印在“封蜡”上,一般都能完好无损地被“封蜡”复制下来。

这种简单图形的封志,往往只代表发信人的身份。如果信件所要传递的内容是与发信人的某种利益相关时,仅压捺上有发申人身份的“封印”还不能达到在法律上或道义上确认和保证所寄内容的“真实有效性”。

因此,在西方国家如果正式寄送一些内容比较重要的信件时,习惯上都要在“封蜡”上压捺上发信人所有权的其它实物印迹,以达到法律上确认和保证这种“真实有效性”的目的。这些实物,往往采用的都是发信人名下所有的一些物品,例如;宝石、玉石、钱币、首饰或其它纪念品等,这种实物压捺下的印迹在信封上,称为“署押封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