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火漆吗?
古代中国当然有火漆,而且用途很广泛,不但用于密封信件,还被用来作为装饰品。 火漆(英文名:Wax seal)是一种红色至褐色的胶状物质,是由火漆树(Pistacia chinensis)的树脂和亚麻籽油经过加热混合而成;而其气味则像橡胶、皮革或焦油的味道。 这种天然原料最早由地中海沿岸国家应用在书写和绘画上。大约在公元800年传入英国,16世纪以后开始在英国流行起来。不过直到17世纪初,英国人才发现了它可以用来封印信件这一用途。
关于火漆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朝的《草木子》,书中称“西洋通商之后,有火燎之漆”,可见至少在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欧洲的火漆已经输入中国。 尽管名称中有个“漆”字,但火漆其实并不是漆的一种。它是用火将树胶熔化后,加入香料,冷却后形成的固体。与漆不同,它不能打磨出光亮的表面,也不能像漆一样重复涂抹使颜色变浅。
由于具有强烈的香味,火漆被用来冒充漆涂抹家具,特别是明朝皇室喜欢把黄铜制成的镶嵌有珠宝的家具上涂刷一层火漆作装饰,以显示皇家的奢华和气派。 除了用于室内装潢,皇帝还赐火漆给大臣们,用于标注地图或做其他标记。明代吕毖所著《大明会典》中有“钦赐火漆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四月”的记载,说明火漆在当时是很常见的物品。 到了清代,火漆的使用更加普遍。除了在皇室中继续使用外,还大量用于公共建筑如皇宫大殿、城楼等以及私人住宅的修葺——在砌好的墙体内抹上一层薄薄的火漆,可以使建筑物更加坚固耐用。
人们还在火漆上浇铸金属模具,制作成不同的形状,再经过抛光、电镀或其他工艺加工制成首饰、器皿等工艺品,用以赠送亲朋好友或者摆在自己的案头点缀生活。那么这些用模具烧制的成品又被称为“蜡模”、“蜡样”或是“蜡板”。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火漆已经被更轻便快速的替代用品所取代,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你到欧洲的古街老巷中去逛一逛的话,或许还能找到它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