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评论家始于何时?

诸敏娴诸敏娴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评”是相对“论”而言的,一般指对文化艺术等的评价、点评等,“论”相对“评”来说更侧重于论述、议论,所以“评”和“论”都是汉语中常用的词。不过,在现代语言中,除了专门谈论学术的文章会使用“论”之外,其他大部分情况都使用“评”。 例如,我们在看完一场足球比赛后,可以“评”这场比赛的优劣;看完一部电影后,可以“评”这部电影的好坏;读完一本书后可以“评”这本书的价值……

又如,现在各个音乐类节目盛行,看完了这些节目的决赛后,我们也会“评”出个冠军出来——这些“评”字的使用都没有什么问题吧? 而“论”呢?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语境,多用在论文、论著等等需要严谨论证的文章中。而且从语意上来解释的话“论”比“评”更强调对事物进行探讨、分析。 所以看到此处,问题的答案是不是已经浮出水面了呢? 中国古代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的(这里指现代语意中的“评”),但“论”却早已出现在古书中。若以“论”代“评”来使用,似乎也没有任何问题,比如《三国志》中有“论吕布”,这显然是用“论”来代替“评”了。

之所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是因为古人写文章虽然也会评论事情,但更多是就事论事,不提出高深理论,所以更多的还是使用“论”,而不是“评”——当然,这仅仅是从词汇使用的角度来讲的,并不是说古代的“论”和“评”不能混用。 另外,在古代“评”多用在书稿的评价上,而“论”则多用在于文章内容的阐述上。如果将一本文集按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都可以用“论”来命名,比如明代吴廷筠的《儒林宗派》一书就有“文德之论”“文行之论”等等。而“评”通常就没有这么高级了,多用来称呼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文字。

鲍英鲍英优质答主

中国美术评论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当时的哲学家、思想家如孔子、庄子等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与思想学说中,都曾对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门类发表过一些观点与看法。这些思想片断,在中国美术评论史上,可以算作萌芽形态。此后进入秦汉,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立,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门类,日益发展繁荣,而相关的艺术理论与评论文章也开始大量问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思想开始走向自觉,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悟对通神”的绘画美学观点。南朝的宗炳有《画山水序》,王微有《叙画》,谢赫有《古画品录》。上述这些著作,从艺术理论(美学)的高度,总结了当时中国美术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诸如“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美学范畴,在中国美术评论史上,揭开了崭新的篇章,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此后进入隋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怀瓘的《画断》等画评著作相继问世。五代有顾闳中的《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宋代的美术评论家尤其集中,有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晁补之的《续画记》、邓椿的《溪口图记》、赵希鹄的《洞天清录》等。元明清三代,美术评论家及其著述更是不胜枚举,有夏文彦的《图绘宝鉴》、陶宗仪的《辍耕录》、夏昶的《清闷阁全集》、王绂的《王舍人诗集》、杨维桢的《东维子集》、曹昭的《格古要论》、沈灏的《画尘》、汪珂玉的《珊瑚网画录》、张丑的《清河书画舫》、孙懋的《桂坡丛话》、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王世贞、董其昌、陈继儒、华嵒等人的画论等等。上述这些从魏晋至明清的历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及其著述,可谓光耀千年,光照史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与学术遗产,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国家的著述群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