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玺最早在中国什么时候出现?
1.“碧玺”一词首次出现在明朝万历年间的《格物正统》一书,书中记载了从赤碧、绿碧到紫碧等颜色的宝石,现代的宝石学界认为这里的碧玺指的是今天所说的电气石。而“电气石”一名的出现,则是在清朝末年,1905年由法国人阿尔古(A.Herculot)在云南所发现的矿物中命名的。 不过,现在市面上的碧玺珠宝饰品却大多标注为“天然紫水晶”或“天然粉晶”,究其原因,是因为现在的消费者普遍认可“紫水晶”“粉水晶”的说法,且这样的名称更易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市面上天然的紫色和粉色水晶资源量比较大,价格比较实惠,用天然紫色的水晶或者粉色的水晶来代替原本应该的碧玺,对于商家来说有利可图;
2.至于你说到的“东珠”,据我了解,目前学术界对这一名词的界定还有争议。我的导师就曾经告诉我,她不同意将产自日本珍珠称为“东珠”,因为古代的“ 珠”字,不包括现今的人工养殖珍珠,而我们研究的“东珠”是天然形成的宝石级的珍珠,是包含在有明确形成过程的珍珠,即必须是有“出产地点”的珍珠。我所知道的“东珠”,仅限于产于我国东北的小江、小溪中的野生珍珠,也就是古代笔记中所载的“真珠”。而在国外,学者们也对产自欧洲及北非的淡水无核珍珠是否属于东珠存在着争议……现在的教科书上已经不将“东珠”作为正式名词了,而代之以“淡水珠”。 但是,如果你购买的碧玺吊坠或其他碧玺首饰,店家标注为“东珠”呢?呵呵,那只能说这个店铺不够专业!
碧玺在中国唐代古墓中就有发现,但是传世品极少,所以碧玺虽然作为珍贵的装饰品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近代以前的影响并不大,真正让碧玺在中国大放异彩并且成为帝王之玉的是清代,而清代碧玺传世品也保存很多,我们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走走,都可以看到很多清代的碧玺装饰品和观赏石。
清代碧玺使用情况的突然增多和清代中晚期中国对外交流的增多有直接关系,碧玺的矿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乌拉尔和印度东北部,清代的碧玺矿床主要为俄罗斯乌拉尔地区供应,所以清代的碧玺主要来自俄罗斯,少量来自印度,因为俄罗斯和印度都是出产碧玺的国家,通过朝贡、贸易等多种渠道流入中国。
清代碧玺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用来制造各种装饰工艺品,清代很多大臣都有进贡碧玺工艺品、装饰品的习惯,慈禧太后喜欢碧玺,大臣就进献大量碧玺装饰品和工艺品,比如现在北京故宫里收藏的大批清代碧玺朝珠就是慈禧太后当年的收藏,另外北京故宫还藏有碧玺帽正、碧玺冠饰、碧玺花篮等大量的碧玺装饰品和工艺品,另外在清代贵族女子的梳妆盒中,也常见碧玺做的各种发钗、步摇、耳环等装饰品。
同时碧玺作为欣赏石被清代皇帝收藏,北京故宫现藏有一块清代碧玺观赏石,长56厘米,宽44.5厘米,高23.5厘米,重70多公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碧玺,被称为翠盖宝妆花玉,翠盖是指盖子的颜色是翠绿色,宝装花玉是指碧玺独特的色纹,当年这块大碧玺就放在北京紫禁城的乐善堂中,乐善堂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见大臣的地方,在这里放这么大一块碧玺,可见慈禧太后对碧玺的喜欢,同时也可见其尊贵的地位,在古代,帝王喜欢什么玉,什么玉就能成为帝王玉,当时清代的翡翠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并没有大量使用,碧玺的地位甚至比翡翠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