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国最大米市在哪里?
说到四川和重庆的米市,就不得不提一提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德感镇的“米市街”了。它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大米集散地。 德感镇地处长江之滨,东临白沙镇,南接慈云寺、文庙街,西望石门,北连中山古镇。在旧社会时期,这里河港交错,舟楫如林;商贾云集,贸易兴隆;寺庙众多,烟火兴盛。有“小汉口”之称。 而米市街就位于现在的德感街道中心地段。
相传清康熙年间,此地有一赵姓人家靠种田、打鱼为生。后来赵家因灾歉收,无法缴纳官税,为避祸乱,便从湖北沙市迁至重庆德感河畔建屋而居。当时正值明末战乱之后,百业萧条,田园荒芜,但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经济文化重镇,仍具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于是赵氏见机在该处租田开荒,种植水稻,从事耕作,兼营渔猎,以图生计。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口的增长,这里的一间间木屋逐渐变成了高楼大厦。同时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人们还在河边修筑了长堤,在江中设置了铁链、铁桩,以防水害,并在码头装卸货物。到清末民初时,德感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米产区,米市也日渐繁华起来。
除了本地出产的水稻外,来自湖南、江西等地的水稻在这里汇集。再经当地粮行收购后,通过水运或公路运输外销至重庆和四川成都两地,供应两个城市的市民生活所需。当时的米市可热闹了,沿长江岸边,一字排列着许多临时搭建的布棚,供买卖双方交易之用。
米市上每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有钱的有钱人坐轿子前来,没钱的就挑着担子,背着米袋而来。双方洽谈好后,钱货两清,交易完成。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原始的交易方式已经不复存在。 但是如今来到德感逛一逛,还是可以感受到昔日米市的繁华景象的。
民国时期,中国最大的米市是芜湖。
安徽芜湖在明清时期便是有名的米市,但是它在全国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在民国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是由原先的豆米并销市场转变为粮食专业性市场,1922年芜湖的粮食贸易额为1216万银元,占芜湖全部货物交易的37%,至1934年粮食的交易额达2736万银元,占全部货物贸易额的51%左右。在这期间小米、杂粮的交易已经接近于停滞,贸易品种只剩大米。
民国前期芜湖之米集徽产,并鄂省广济、英山及江西九江、南康之米。嗣后徽州、宁国两属销场既狭,产米悉运芜湖出售,而安庆府属及太湖、望江、潜山各属产米,亦间有运来出粜者,江外则九江、南浔、德安、星子、都昌及南昌均在购买之列,客贩纷来,米庄林立,芜湖一埠遂称为冠全省之米市。民国后,外米亦有入集者,每年皖米输出计正米约二十余万石,杂米二三万石。米市渐大、米业商帮逐渐形成、规模经营等,使芜湖在战时能够抵挡日本人的经济入侵,继续维持和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受到严重打击,但在1946年又恢复繁荣,1947、1948两年达到最盛时期,每天进出米船达80只以上,日销米30多万斤。1949年3月13日芜湖解放,因战争创伤尚未医治,米行歇业、米船停航。人民政府为了解民困、平抑粮价、安定人心、恢复经济,派员接洽购米,使芜湖市场粮价下降,很快促进了其他行业生产、经营的起死回生。1949年5月,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芜湖正式实施,从此,持续经营了三百多年的芜湖米市,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