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硬币是什么做的?
从1955年发行铝币开始,直到第四套人民币退出流通领域,我国发行的硬币材料主要有铝、铜合金和钢芯镀镍三种。其中铝币共发行了一角、二角、五角以及壹圆4个面值,总共28种; 铜合金硬币有壹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4个面值,总共36种。这些硬币中的圆形币都是黄灿灿的,因为里面含有70%~95%的铜。
而一些特殊的纪念币,比如纪念毛主席诞生100周年纪念币,则是白白的。这是因为在铸币中加入了少量的银和锌。 为什么要加入银和锌呢?原来,如果只加入铜的话,那么铸造出来的硬币颜色会太深,不符合大众审美(当然,现在这种深色的人民币已经很难见到了)。而如果只加入锌的话,那么硬度不够,无法刻制出精美的人像。所以就必须同时加入银和铜,以获取最佳的工艺效果。 第五套人民币开始,我国采用了特殊材质制作硬币,即用塑料钞来制造50元面值的硬币。至于1分和2分的金属币,由于数量很少,并且已经不再流通,市场少见,自然价格也就很高了。比如2分硬币,按道理来说应该是含有80%的银加上20%的铜,但是实际上因为冶炼技术的问题,其实含有的纯银只有69%,其余为铜和其他杂质。这些硬通货看起来是白色的,但是用久了就会发黑。不过即使这样,它们依然是非常有用且具有收藏价值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和2006年的时候,国家还分别发行了牡丹一元硬币与梅花五角硬币。这二者都延续了第三套人民币的造型与色彩。但到了2007年后,这两种硬币就不再生产了,因为这二者的面值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