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块人民币多少法币?

通炳泽通炳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几乎占到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当时的清政府虽然穷的叮当,但毕竟是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开始发行纸币——因为发行纸币不需要印刷钞票的经费和设备,只需要印点券就能搞定——于是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以纸代银”的现象。 但这玩意儿不像现在这样跟美元挂钩,它是跟黄金挂钩的。也就是说,它是有含金量的(尽管实际价值可能没有含金量那么高)。所以这玩意的兑换率是相对稳定的(至少比现在美元/人民币兑换率高得多)。

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导致市场对黄金的需求上升,而中国的黄金产量远不足以满足需求,于是黄金外流(主要流向西方国家),导致了国内黄金储备不足。而纸币又需要一定的黄金作为背后支撑才能保持其稳定性,于是在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取消法币,以“关金”代替(即外汇收入,用外汇换取黄金)。而同时期日本占领东北后发行的“满铁债券”也采用了类似法币的政策(用债券的形式代替现金流通),只不过没有像法币一样强制收购民间金银首饰,所以效果并不理想。

直到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才收回这种政策,重新发行法币。但由于通货膨胀始终没有得到控制,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一元钱大概只能买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商品,法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新中国政府成立后,继续延续了这一货币制度(只是把国民政府的法币换成了新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币)。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逐渐被市场化取代,通胀问题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现在我国依然采用着这种货币制度。

计沣恺计沣恺优质答主

在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的通货膨胀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宣布自1948年8月10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不论现金或存款,一律按2000元(旧币)兑换1元金圆券(新币)的比价办理。

当时规定,以每单位金圆券可购买1市两上海市场同种类同成色的金子为原则,但实际上连这个规定也没坚持多久,金价就一飞冲天。由此可见金圆券根本没有金本位,只是一种强行改革的法币(中国第一套纸币,由南京政府国家银行发行,因此被称为法币),是一种毫无价值的货币。

据1962年台湾央行所编《金圆券发行始末记》记载,截至1948年12月止,金圆券共发行4万亿元,其价值相当于战前455兆亿元法币。1949年6月,金圆券贬值到10万倍;10月,贬值到464万倍;到11月,已经贬值到607万余倍。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再次宣告金圆券作废,发行“台湾纸币”作为“永久性通货”。金圆券实际上成了废纸。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