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国家人民币防水?
如果完全放开,让市场决定汇率的话(不考虑政治等其它因素),货币实际上是没有价值的。 举例来说,如果在中国买东西,想支付美元,那么我就得先向美国兑换人民币,然而美国又不想收我的钱,于是他就想出另外一个办法,他给我美元,我给他中国的人民币,再让他用这些人民币到日本去换回他要的商品。这样,表面上我们两国交易是用各自的人民币完成的,但实际上美国的货币并没有流出这个国家,它还是原来那么多,只是换了家银行而已。从美国的角度来看,他的货币没有减少,因此它的购买力就没有减弱;而对中国来说,我们付出了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即本来应该出口给美国的商品(按贸易平衡的原理,中国要出口更多的产品才能买回国门外的商品),现在却被美国拿走了,所以中国的生产力就被削弱了。 所以,为了维持本国的利益,各国都会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的货币成为国际通用的货币,也就是不会让本国货币自由地、单方面地兑换为其它国家的货币。当某个国家的货币不能自由兑换时,就会形成本币锚定、升值或贬值的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进出口的交易就会发生如下变更: 比如,日本要从美国进口300万吨钢铁,按照以往的做法,它就要先向美国兑换300亿美元的人民币,然后再拿这300亿美元去日本国内换取300万吨的钢铁。但现在由于美国货涨价了,如果仍用以前的方法,则日本的1美元外汇就只能够买到价值更小数量的钢了(因为美国提高了商品价格)。此时,日本就必须要么增加自己的美元储备(即增加从国外获取商品的渠道),要么降低自己对美元的需求(即减少自己手中的美元储蓄,以取得更多的他国商品)。显然,后者更符合日本的利益,因为这能直接刺激日本国内的制造业生产,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于是,日本就只能忍痛牺牲一部分的利益,将手中原本准备用来购买美国产品的1美元资金,部分或全部用于向他国(如澳大利亚、巴西等国)采购原材料和半成品,再用这些资金加上其它国家的配套资金,最终完成从美国采购的产品。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日本既达到了减少本国美元储备的目的,同时又实现了从国外的购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