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透视是什么意思?
1.“透视”的概念,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人们观看事物的方法(透视法),另一方面是指画面(艺术)的透视关系。 前者是科学的、视觉的,后者是艺术的、造型的手段。两者紧密结合——在现实中我们看东西,必然采用“透视法”,也就是距离越来越远的地方,景物越缩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原理,而这个原理恰恰被运用在中国画中的构图上,于是形成了画面的“透视感”——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的传统画法并不是严格讲究“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的,但是需要“远近虚实”来塑造空间的深远感。也就是说,无论“近大远小”还是“远近虚实”,其最终的效果都是形成画面上的“透视感”。
2.关于“透视感”的形成,上面主要讲了其原因(即原理),下面再来讲讲具体的办法,如何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之中! 要知道,任何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创作的。要想掌握透视感的营造,首先需要明确两点:
①我们要知道,画面中应该存在“一个视者(眼睛)”和“两个视野(可见范围)”,这个在上面的图中已经用箭头给出了示意。
②我们需要了解,人的双眼其实是有一些差别的——左脑对空间感知更敏锐些,右脑则对色彩感觉更好。当我们要同时注意这两点的时候,最好能以其中一个为主,另外再进行补充。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注意远处的一棵树,那么此时请不要忘记,这棵树近处的枝叶也同样要画出来,而且近处的色彩可以略浓重些。
③接下来就是具体怎么操作了——“近大远小”好理解,无非就是近处的物体画得大一些,远处的物体画得小一些即可。但是如何做到像自然视角那样“近大远小”而又不呆板呢?那就是增加画面的起伏变化,比如近处一棵大树,树冠可以覆盖住眼睛所看的全部区域,然后再适当拉开远近的亮度对比——当然,一切都要恰到好处。
④既然有了方法,接下来就要看作者个人的掌握了。多练习,多思考,必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