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透视是什么意思?

居采红居采红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透视”的概念,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人们观看事物的方法(透视法),另一方面是指画面(艺术)的透视关系。 前者是科学的、视觉的,后者是艺术的、造型的手段。两者紧密结合——在现实中我们看东西,必然采用“透视法”,也就是距离越来越远的地方,景物越缩越小,这就是“近大远小”的原理,而这个原理恰恰被运用在中国画中的构图上,于是形成了画面的“透视感”——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国的传统画法并不是严格讲究“近大远小”的比例关系的,但是需要“远近虚实”来塑造空间的深远感。也就是说,无论“近大远小”还是“远近虚实”,其最终的效果都是形成画面上的“透视感”。

2.关于“透视感”的形成,上面主要讲了其原因(即原理),下面再来讲讲具体的办法,如何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之中! 要知道,任何一幅成功的作品都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性的创作的。要想掌握透视感的营造,首先需要明确两点:

①我们要知道,画面中应该存在“一个视者(眼睛)”和“两个视野(可见范围)”,这个在上面的图中已经用箭头给出了示意。

②我们需要了解,人的双眼其实是有一些差别的——左脑对空间感知更敏锐些,右脑则对色彩感觉更好。当我们要同时注意这两点的时候,最好能以其中一个为主,另外再进行补充。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在注意远处的一棵树,那么此时请不要忘记,这棵树近处的枝叶也同样要画出来,而且近处的色彩可以略浓重些。

③接下来就是具体怎么操作了——“近大远小”好理解,无非就是近处的物体画得大一些,远处的物体画得小一些即可。但是如何做到像自然视角那样“近大远小”而又不呆板呢?那就是增加画面的起伏变化,比如近处一棵大树,树冠可以覆盖住眼睛所看的全部区域,然后再适当拉开远近的亮度对比——当然,一切都要恰到好处。

④既然有了方法,接下来就要看作者个人的掌握了。多练习,多思考,必然会得到提高。

诸葛佳慧诸葛佳慧优质答主

我们看齐白石的《雏鸡》、徐悲鸿的《八骏图》等,感到十分有气魄,视野广阔,景物完整鲜明,就好像站在高山之颠眺望原野的感觉。画家从这种视点出发,在很近的距离对所要描绘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突出地刻画了主要部分,使之充满整个画面,而次要部分或远离的部分则加以强烈的透视压缩,造成一种雄浑、壮观、恢宏的宏大场面。我国的山水风景,人物故事,花鸟等传统性较强的画种,多采用这种自由视点。这种透视方法就叫散点透视。

散点透视是我国山水画的特色。它不从一个固定的角度进行描绘。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采取移动视点的办法进行全方位多视点的观察。他可以前视、后视、左顾、右盼。甚至为了突出某些情景,可任意缩小某些细节。比如画家在描绘群山的时候,他既可以从下往山上望,把近处的山体画得比较小,而把远处的山峰画得很大。如有的把山峰拉近,而把山谷推远。有的把前景压低,将远景抬高,等等。这样在一幅画中,就可能存在着几个灭点。散点透视的表现形式,可以克服一般平行透视的局限,可以使画貌既符合真实感和立体感,又使画面十分自由和宽广,取得了突出重点和最理想的艺术效果。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