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2罗码什么意思?
1950年2月,为了适应我国财政收支、通货总量和进出口贸易的统计与核算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建立一种全新设计的数字编码方案的建议。同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布《关于颁发的通知》(银管字〔1950〕第448号),公布了第一版“五位数”中国国内支付系统通用代码。这一版的代码由五个数字组成,称为“五位数”代码。 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全国各地金融机构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会计、统计和结算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对提高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改善经济决策、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满足新的需要,国务院于1979年底批转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国库券市场交易的请示》,同意在部分城市开办国库券交易市场。为此,人民银行于1980年11月印发了新版“四位数”的中国国内支付系统通用代码本(银发〔1980〕1152号)。与“五位数”代码相比,“四位数”代码简化了原代码结构,取消了两位校验码,并统一了不同部门、行业和单位赋码规则,便于各种证件号码的统一管理和应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支付体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金的发行、流通和回笼量大幅度下降,非现金支付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银行卡、外汇调剂市场、资金市场等业务的开展,对原有的全国统一的支付清算系统形成了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据此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以人民银行总行—分支行行部—营业网点三级架构为核心的新型支付系统。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内的编码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完善。
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修改的决定》(银发〔1993〕444号),对1980年印发的“四位数”代码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将原代码中的“部”字删去,不再区分财务汇兑、工商贸易和投资等代码,并将原第四位数字改为现在的第二位数字,称之为“两位数”代码。新代码保留了原来所有者的身份识别功能,增加了银行业务类别和交易方式的识别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了多元化支付的报文传输要求。 “两位数”代码实施一段时间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和个人对外经贸和投资活动越来越普遍,跨境支付业务量不断增加,而当时国内对境外机构的编码规则仅有简单规定且缺少具体指导,编码管理工作滞后于实际业务发展需要;二是由于电子化处理的业务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基于人工的编码审批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在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实现快速、便捷的编码管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