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青瓷有收藏价值吗?

谢宇骏谢宇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喜欢瓷器,收藏瓷器。来,先分享几件我特别喜欢的器物。 我一般不叫它们“瓷器” “陶瓷” 或者 “器皿” 因为对于我来说,它们的意义已经超过了“用途” 这个范畴。 它们是——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一样有价值,一样可以拍卖出令人震惊的价格。比如这件《圣陶沙》青瓷器皿。201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会上,由台湾收藏家罗伯逊先生捐出的清雍正年间的绿釉陶器圣陶沙,成交价高达294万港元。

而今年5月纽约苏富比春拍上,元青花的凤尾尊也以361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多万元)的价格打破了中国瓷器在世界拍卖会上的纪录。 青瓷、白瓷、青花、彩瓷…… 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制作技艺享誉世界。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烧制青瓷的技术;发展到宋朝,瓷器生产出现了商业化和都市化;元代时,外销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明清两代,景德镇成为“天下名窑之首”,瓷器制造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陶瓷发展史中,自元朝以后,我们国家的制瓷技术却在逐步落后于西方。 元代以前,中国的陶瓷器是以土陶为主。这种材质的缺点是非常笨重,不易运输,而且不耐腐蚀,易碎。

自从烧结了白陶后,问题就全解决了。这种质地细腻,密度较高且耐腐蚀,可塑性强,易于加工的白陶成为此后中国陶瓷的主流。 但到了明代中期之后,中国却在技术上失去了对陶瓷产业的领先优势。 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衰落,瓷器产量下降,质量也难及以前。同时,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发生的“成化蓝瓷”事件,使得本来已是负值的出口量变得更为惨淡。到明神宗在位时期(公元1573—1620年),欧洲人看到的已经是“来自中国的船只带着大量陶器,但其中几乎没有瓷器”的悲惨景象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有学者认为,明朝中晚期的政治动乱和瘟疫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出现劳动人口短缺的现象导致的。 但不管原因如何,结果却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产业,使国外市场纷纷被欧洲产品占领。直至今天,我们出国仍然能看到欧洲瓷器在国内的庞大市场份额。

不过,尽管国内市场早就被国营厂控制,欧洲瓷器却并非垄断国内市场。因为民间一直都有手工制瓷的传承,并且工艺精良,巧夺天工。 如果能收到一件这样的精品,是不是非常值得呢?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