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具有什么历史价值?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一个小胡同里面长大的,据说我们那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我的童年在这)。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每年的夏天,因为暑假的时候,我会和邻居们一起到皇城根底下去玩耍,那里有一个很大的早市,每天早上都非常热闹,四面八方的人都会到这里来买蔬菜、水果、肉、还有面点等。其中面点中就有我特别喜欢的人物造型的面点——面塑!
当时我最喜欢吃的是老北京特色小吃“艾窝窝”和“灌汤包”,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种人物造型的面点,像孙悟空、哪吒、杨二郎、葫芦娃....当时市场上卖面点的摊位上到处是这样的模型,每一个都做得活灵活现的。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那些做传统面点的师傅也一个个的都另谋出路去了。我虽然生活在京城,但一直在外读书,每次回来都能见到家乡的面点师,他们依然坚持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为了将这一传统工艺延续下来而不懈努力。
2016年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好碰到父亲的朋友在举办宴会,我就过去凑了个热闹,当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给客人展示着面塑的制作过程,我定睛一看,这不是我从小吃到大的王师傅吗!(王师傅当年就在那个市场卖面点)
随后我便和他攀谈了起来,他告诉我现在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受欢迎了,尤其是年轻人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开始重新认识、接纳并喜欢起这些传统的东西来了。他还给我看了他的学生给他寄来的快递,里面装的是王师傅给学生教做的作业—面塑作品。
看着这些散发着浓浓文艺气息的面点,我忽然感觉自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从前,回到了童年时代,那时我也曾和小伙伴在这里购买自己喜爱的面点,那时我最爱吃的是“驴打滚”和“豌豆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