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族为什么喜欢翡翠?

冉熹鬟冉熹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皇家买得起,而且皇帝愿意买。 我们先说价格,现在一公斤黄金大约40000元,一公斤白银大约3000元,而一块质量好的翡翠原石价格往往要几十、上百万甚至更多。 但翡翠的原石和雕琢好的成品不一样,价值变化很大。比如同样的原石,如果切工好,成品漂亮,那价值就可以翻倍;而如果切工差,打磨粗糙,那么就可能贬值。 所以,一块上好的原块翡翠,经过精工细作,是可以制作成很多个精美首饰的。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文物中的翡翠首饰,从唐朝开始,贵族女士就已经佩戴用翡翠制成的首饰了 到了清朝更是出现了用翡翠制成的手镯、戒指等饰物 不过这些文物中出现的翠色似乎不是很正,带点蓝味或者灰味,这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只能做出近似天然的宝石,不能像今天这样精确控制颜色。但无论怎么说,这种自然的色彩还是深受皇室贵族欢迎的。 再说皇室买得起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个事实:古代的劳动生产率很低,非常低! 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汉代的一斤铁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5斤至3斤重,而明代一斤铁则只相当于今天的1.7—2斤重。 那我们就可以算一下账了: 一块上等质量的翡翠原料能做的首饰很多,假设做3件(这个数不大吧),每件饰品用0.5克黄金做配件(这已经算是比较多了),那么总共需要1.5克黄金。加上加工费,总价大约是3000人民币左右。 而当时一个大户人家的婢女工资也不过2两银(《红楼梦》里王熙凤给平儿过生日,说平儿的功劳大,赏赐东西给平儿是应该的,就说“我如今打发人去叫你太太瞧着你服侍我几年”,然后给了平儿一个金项圈,重五十六两,按当时一两银子换一千文计算,约值2800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用3000元的人民币就能买到十分精美的翡翠首饰了,而当时一般人家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就5两银子(《儒林外史》第四回,严监生临死前让二太太剪下自己的指甲留着,二太太哭着说,你几时才能剪完啊!说明严监生的月生活费大约5000元人民币)。

最后来说说皇帝愿意不愿意买的问题。 一般来说,皇家的开销是由民脂民膏承担的,所以有皇帝特权的他们是不太乐意掏自己腰包买东西的。但既然都掏钱了,当然要买个痛快,买个尽兴,于是他们就开始使劲花钱,毕竟只要花的钱够多,就一定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里说的是一般情况,不代表一定会这样)

邹颢昀邹颢昀优质答主

翡翠之所以成为“帝王绿”,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翡翠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比较晚,没来得及在民间大规模流行,就遇到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手工业被打垮,翡翠的传播因此中断。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翡翠的色泽具有其他宝石不能相比的特征。翡翠由绿白两色相混,形成各种不同的色泽,这正暗合了阴阳交合的中国传统思想。翡翠的色度很像竹叶初生时的嫩绿色,但又不像春竹那样轻浅,它绿得浓,绿得沉,绿得透,能叫人联想起万紫千红的盛夏。因此虽然翡翠色彩没有玛瑙、水晶那样丰富,但其色质要比纯碧玺或孔雀石更加耐人寻味。“玉必有瑕”,翡翠作为一种特殊的玉石,其特点就是:色必不正。没有像其它玉器那样有通体的晶莹绿色,有的只是深深浅浅的脉络状绿色。由于翡翠的色度非常自然,没有人工涂饰的迹象,既润又艳,而且由浅到深,具有明显的阶段和脉络,极像中国传统的国画,因此又符合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情趣。

再从帝王的角度考虑,由于他们手中财富多,能买到的翡翠是色度极佳的上品翡翠,“翠色起波,春水淋漓,翠盖平铺,凝脂如滴”这些上品翡翠正能满足他们显耀地位的需要,而且由于色绿多为暗绿,“水”度佳,使他们同时可以显示一种沉稳厚重的君临天下的气质。

从以上各个方面分析,帝王热衷翡翠并不奇怪。即使近代帝王已经名存实亡,但翡翠的帝王色彩却未有改变,翠玉大白菜就是晚清时的显贵为进贡慈禧太后而精心制作的作品。从此翡翠正式成为“国玉”。直到现在,翡翠依然是中国宝石的代表,许多外宾来华访问,如果要挑选一件能代表中国特色的精美礼物,他们依然首选翡翠饰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