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钱币为什么是袁大头?

籍芸然籍芸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袁大头”,全称“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1912年至1928年间发行流通的民国银币。由于该币正面图案为袁世凯七分像,且头部形貌酷似清末民间广为流传的“洪宪帝元”(即咸丰皇帝)年钱,当时民间俗称“袁大头”。 袁世凯在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为了整顿混乱的币制,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圆”为单位,每元重7.3克,含纯银6枚英国标准币,定为辅币单位。

同时规定,所有官署、法团和私人,均应使用新币;旧有银元,限令限期兑换新的国币。《国币条例》并公布了相应的兑换办法。这样,一种全新的国民革命时期的货币——“国币”诞生了。 按照《国币条例》,当时的造币厂应停止铸造旧式币,全力铸发新式币。但在实际上,各地的造币厂依然沿用前式,大量铸造发行铜质及银质的大额“袁大头”。其原因在于,当时各国货币价值均有贬值趋势,如日本明治大正年间发行的钞票,其面额虽较大,但兑换外汇时,仅能折合0.5美元左右;德国马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亦只能兑换0.5美元上下。而当时的“袁大头”,一枚足可兑取美元5圆以上的现金或金镑,因而这种币值稳定的银圆,就成了最理想的调剂货币。除少量配给的“样币”外,全国各地都大量仿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袁大头”的价格一直很低。

随着经济的疲软、通货的膨胀,这些“袁大头”的价值也越来越低,到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之后,“袁大头”便逐渐退出了市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