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行炉吗?

晋正蓓晋正蓓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行炉是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明代文献中称作行香炉(行炉)。从明中期开始流行于官宦、文人、商贾、僧道之家的香炉,行炉的出现推动了香的普及,使其成为文人、官绅生活中高雅之事物。而香炉则成为文人书斋之中,不可或缺的雅物。

在明代以前,香炉在礼仪场合中使用较为频繁,如皇家、祭祀、佛道等。从明代起,香炉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雅器,香炉从宗教礼仪之具向文人情趣之具演变是明代重要的器用演变之一。行炉为三足铜容器,圆口,圆唇,直颈,圆肩,直腹,肩部承三兽足,颈部一侧有管状烟气出口,器壁上刻有铭文,器外施深褐色釉,有的釉上有划划。其形如圆盖小樽,以三足承之,可置于案头,亦可提携而行,因而得名。这种小铜炉,铜匠们称为“行炉”或“行香炉”,因其可以提携而行,故又称为“提炉”。明代铜炉中也有仿此铜炉形式者,因其身较行炉大,行炉小且可提携,因而可置于案头,因而称为“提炉”。提炉与行炉大小不同,造型亦异,但两者可分而不可混。

提炉出现于明代中期,流行于明清两代,至清代仍然延续,提炉的使用极为普遍,无论是富户人家还是文人士族,或是僧道之家,均备置提炉以焚香之用。明代的提炉,多作圆口圆肩圆腹,三足,有带盖,也有无盖的,一般腹部略深。提炉的使用方式有三种方式:一是将香料粉末放入锡制的小盒中,将香盒置于提炉之内,香盒内盛放香炭末或香饼。二是将木炭末置于炉中,再将香料置于炭末上。三是直接将香炭投入提炉中,而不用香炭末。

行炉与提炉相比,提携而行,或置于案头,均十分方便。明代提炉极为普通,有铜制的、锡制的、银制、铁制或瓷做的。明代的行炉大多装饰有铭文或纹饰。纹饰有人物、花鸟、山水、图案等,纹饰多为阴线刻划而成,铭文多刻于炉壁,多为一印篆字或两行篆文,四字或六字,也有四字或五字,行文有篆有楷,书法风格有工致者,有率意者,还有模仿钟鼎金文之风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