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花钱是黄铜的吗?

阿琪花阿琪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一般来说,古代花钱的材质绝大多数都是黄铜,也有少量的青铜和铁质的,如铁范试铁钱、锡铸的斋醮用压胜钱等。到了近代及清代铸行嘉禾钱和祺祥通宝等铸铁钱的同时,也有少量用铁模铸造的铁质花钱。黄铜在古代的称谓有多种,如“红铜”“赤铜”“错铜”“黄杂铜”“倭铅”等。

中国古代铸造铜钱的黄铜,是红铜(紫铜)与锌的合金。但中国古代没有锌,是用炉甘石(碳酸锌)与红铜一起熔炼而成。现代冶炼的锌一般含纯锌99.99%以上,古时炉甘石含纯锌仅50%左右,且含有其他杂质,因此古代铜锌合金的成分与现代不同。据科学测试,古代黄铜的成分,铜一般占52%-65%,锌占35%-48%,“杂铜”中杂质铁和铅的含量一般在2%-5%之间。因此,古代黄铜的铜、锌含量范围很宽,有含锌量较高的,也有含锌量较低的,有接近纯铜的铜、锌、杂铜都有。由于铜与锌的含量不同,因而,所铸铜钱的色度也有差异。同时,由于古代制钱的铸坯中往往包裹红铜,因而刚铸成的新钱,普遍呈粉红色,后经流通磨损,逐渐显出深浅不同的金黄色。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