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四鼻罐子有收藏价值吗?
在中国传统民间造型艺术中,对马的形象塑造最为突出,历代留下许多形象生动,风格别异的艺术珍品。在中外一切艺术造型的马中,最为神奇,也最有生命力的是纸马艺术。
所谓纸马,并非用纸制作的马,而是对“马子”形象的一种称法。所谓“马子”是“祃子”的俗称。祃者,祭祀土地之神也;“子”是艺术装饰后形成的木刻或铜版拓印的神马图像,因多用于还愿,故有“还马子”之称。也因用途广泛,称谓各异,有称“瓦吊子”、“神马子”,又有称“挂子”、“泥马子”、“板子”、“小货子”、“签子”、“判子”、“纸活”、“纸人”等等。
中国印制纸马的历史,据考证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兖州,开元四年,置印纸作六坊,为纸马印板”。说明至迟在开元前后,已有批量生产的纸马问世。宋代以后纸马发展更快,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宗教的传播更为纸马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使纸马进入空前繁荣的时代,不仅出现木版彩色套印的精美纸马,而且出现以印刷纸马为主的纸马作坊和专业作坊。著名的有福建建安坊和河北临济坊。纸马的神像也由原来的“五祀”、“六神”发展到“三十一司”。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对此有生动的描述“世俗祭神,用纸印之,谓之纸马”。宋代印制的五方帝君、十殿阎王纸马,至今还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明清两代是纸马大发展的时期,不仅印制数量更多,内容更复杂,而且流传地区更广,几乎普及全国城乡。清代纸马承袭明代旧制,一般为两幅,一为“判子”,一是“挂子”。判子为阴曹地府的判官;挂子则为各种天官地典的神仙。
纸马的样式根据其用途主要分为“全像”(或称大像、大纸马)、“判子”(或称小纸马)、“签子”(或称对子)三种。“全像”主要用于祭拜的纸人纸马(一般是五方帝君),是纸马中等级最高者,用大黄纸印制。判子、签子则是为其“官服”,也有的单独使用。判子形状一般为方片,上首一般印判官头像,身下为文书,下首落该神名号,判子背面印该神灵的“判语”即法谕。“签子”形状为长方,两幅相连,上面印有判子或判子和全像,中间印有文书,下面印该神灵名号,背面印该神“判签”,即法判文书。由于神判、神签的内容大多为劝人行善,故对当时的基层教化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之盛行不衰。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纸判制作工艺更为考究、图案更为精美,采用铜锌版石版印刷和彩色套印,版心扩大,判文多以阴文表示,其图案更为清晰美丽。从全国来看,铜版彩印,图案精美者当数江苏铜山,河南尉氏,河北霸州,天津和广东等几个大作坊的纸马。
纸马的使用十分广泛:一是用于祭祀之用;二是用于娱乐之用(一般是年节或庙会时张贴于民家或集市商店门口)、三为还愿之用。作为还愿之用的纸马,大多是通过烧纸冥器的方式进行的,在烧纸马(俗称还马子)时,除“全像”为单独烧外,挂子和判子多为合烧。“全像”烧时判子放在全像下边,烧尽后,便成一“站人”(或称立人),签子烧时判子、判文、签文在同一张纸上,烧后成为一“坐像”。
纸马是一种分布较广的民间木版年画,其内容是人们在“人生礼仪”和“岁时节令”中普遍使用的图像符号,是一种宗教意识的象征体。纸马虽然产生很早,但保存完好的早期纸马很难见到;现在所能见到的纸马,大多是清代及20世纪30~50年代的作品,有的还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