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碧玺有多漂亮?
清代是碧玺广泛运用到各类首饰上的时期。清代碧玺主要来源于国外,进贡或进献给皇室的碧玺颇多,故而碧玺成为帝王后妃首饰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碧玺的颜色丰富多彩,色调富丽多变。碧玺的颜色几乎囊括了可见光谱所包含的红、橙、黄、绿、青、蓝 、紫等颜色,同时又可按颜色划分出粉紅色碧玺、玫瑰红碧玺、红碧玺、西瓜碧玺、绿碧玺、黄碧玺、蓝色碧玺和淡紫色碧玺等。
碧玺色彩多变的机理取决于化学元素:碧玺属三方晶系,无色透明,晶体常呈桶状或一端尖锐的六方柱体,晶体可长达30厘米,径达15厘米,密度为3.06克每立方厘米,折射率为1.624至1.644(双折射性),碧玺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络长石Al2Si5O18,并含有铝、铁、钠、钙、镁、锂、钾等成分,当铝被铬、铁、锰置换时显绿色和红色、蔷薇色,当钠被铬置换时显蓝色,当镁、钙被铬置换时显红至粉红色。
清代碧玺种类繁多,质量上乘,色彩艳丽,制作精细,代表了古代对碧玺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是极为贵重的首饰种类。
碧玺有100多种颜色,虽然有些颜色非常相近,但是有经验的鉴赏家还是能够区分的。
红色碧玺又叫“电气石”,是相当贵重的碧玺品种。产于巴西,俄罗斯也出产相当优质的碧玺。碧玺通常为晶块,晶体完整者极罕见。碧玺色彩变化甚大,有些碧玺在一个晶体上可具有几个不同颜色,这叫复色碧玺或二色碧玺,如在玫瑰红和粉红的底色上带紫色或淡紫色的,这叫梅花碧玺。碧玺因其色彩透明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透明的深红者为“红海”,色浅者叫“玫瑰冻”,淡红色至白色者叫“冻桃红”、“白桃红”,有的略带灰色者叫“紫牙乌”或“紫魄”;翠绿至深绿色者为“绿海”或“海底”;淡绿色者为“菠菜绿”,有的又叫“绿魄”。红碧玺与粉红碧玺、绿碧玺与海蓝碧玺界限通常不十分明显,有时在同一晶体上可具有几种颜色。碧玺具有压电性和热电性,故又名电气石,具有良好的晶体光学效应和偏光效应,可与相似的祖母绿、坦桑石、海蓝宝石等相区别。碧玺的净度通常很好,很少见到具有裂纹等缺陷者,这与某些具有极类似颜色的各种电气石有很大区别。碧玺因颜色艳丽,又极易琢磨,切割成成品后的光亮度极强。
碧玺多为桶状的晶体,在我国古代,人们还不能对其进行抛光,因此不能显示出优良的光泽。随着清朝从国外引进抛光工艺技术,碧玺的优美光泽得以充分展现。古代对碧玺的加工工艺多为弧面琢形,以充分利用碧玺晶莹通透的天然质地和绚烂丰富的色彩,如桃红色、深蓝色、粉红色等,给人以清新悦目之感。有些碧玺用作镶嵌的,如挂坠、耳饰等便做成玫瑰式琢形。碧玺常为桶状晶体或锥状,故其琢磨后的形状多为椭圆形片状和水滴状。碧玺还可琢磨成各种动物花鸟图案造型,如蝙蝠、牡丹、寿字等吉祥图案造型,工艺极为精美。
由于碧玺颜色艳丽,种类繁多,色彩变幻莫测,且硬度较小(7度),易于雕琢,可以琢磨出晶莹通透、光彩照人的成品,因而备受推崇。随着加工工艺的逐渐进步,碧玺的加工制作技术也日趋精细与完美,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同时象征着“福寿康宁,八宝吉祥”的碧玺还受到清帝、妃嫔的青睐,其在制作上更要求“工丽精巧”,从而成为贵重精美,价值极高的首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