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玉有哪些特征?
老玉的鉴别主要要从材质、工艺、包浆、皮色上判断。
材质
老玉的鉴定往往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果。老玉由于年代比较久远,材质中的炭硅质已经酸化,所以老玉的颜色泛黄,即古人所说的“黄玉”,而新玉因为碳硅质的酸化,颜色上往往呈现出“嫩黄”,这是鉴别老新玉颜色的一条可靠的方法。
玉质
老玉的玉质一般比较滋润,收得严实,即有“老相”。因为经过岁月的打磨,玉中的杂质已经脱落,质地变密,所以有古玉老相的说法。相反,新玉杂质较多,质地疏松。另外,老玉由于年代久远,玉中的结晶明显比其他质地的玉更容易辨认。
如羊脂玉的老玉与和阗白玉的老玉比较容易分辨。
工艺
老玉一般做工比较粗犷,由于年代久远,老玉在盘磨过程中表面往往形成有一层酸蚀表面,俗称“包浆”,这也是年代鉴定的重要方法。
新玉则可能做过烤色。
包浆
老玉盘的时间长了以后,玉表会产生一种油亮光泽,俗称“包浆”,这也是古代玉器表面特征之一。相反,新玉在盘玩的时候则容易产生“反咸”或“出腥”的情况,而且刚做出来时常常有一股刺鼻的普通玉的腐臭味。
油皮
老玉器由于年代久远,表面上有一层氧化形成的表面,称为“油皮”,也有称“包浆”。而现代玉器的“做旧”手段无非是用化学试剂渗透或灼烧,用强酸液浇浸几小时后,埋入碱土中数天,取出抹光,或用细米汤浸数天,然后灼烧等,经过这样处理,玉表也可产生类似于老玉“油皮”。但真“油皮”不会因磨损而消失。而“做旧”假包浆则很容易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