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太师笔筒有收藏价值吗?
清中期时期,瓷质笔筒的制作达到顶峰。造型种类繁多,出现笔筒形制的书桶、笔床和笔架。青花、釉里红或红釉刻绘的笔筒成为这一时期笔筒制作的代表,其绘画技巧炉火纯青,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典范。
一品太师笔筒属于比较小众的一个品类,在收藏市场也不像传统收藏品那样为收藏爱好者所熟知。不过从行情看,清末民国时期的一品太师笔筒存世量不少,价格从千元左右起步,升值空间可观。古玩字画有明确的收藏导向,越是具有文化价值、研究价值的器物越容易被接受。由于一品太师笔筒是清代晚期比较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独特文化象征意义(做官),在文化气息浓厚的古玩字画收藏中,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一品太师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高的官位,象征着无上的荣光,这个独特的文化含义使得一品太师笔筒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成为众多古玩字画藏品中较容易脱颖而出的一个。
对于一品太师笔筒的鉴定,主要是器形与瓷釉的鉴定。清代早期的一品太师笔筒非常罕见,存世量极少,以乾隆时期为多,且制作规整,线条硬朗流畅;晚清光绪到民国初年的一品太师笔筒则器形相对粗糙,线条略为呆板。从陶瓷的烧造工艺上辨识,可以区别出各个不同时期的笔筒:清中期的一品太师笔筒瓷釉光亮,笔筒内壁施满釉;而清晚期笔筒内壁不施釉,仅外壁施釉,这也是快速区分各时期一品太师笔筒的一个窍门。
由于一品太师笔筒存世量不大,赝品也较少,一般收藏者按上述标准稍加注意,即可辨识。
笔者收藏一白釉瓷笔筒,高13.5厘米,口大底小,圆腹、园口,束腰直壁,底圈足内有“大清道光年制”款。白瓷笔筒圆腹外壁,饰一组缠枝花卉图案,线条流畅,描绘工细,通体用洁白釉烧制。
道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时期,但道光一朝持续了30年,时间较长,社会还保持稳定,官场比较和平。在经济上,生产继续有所发展,手工业作坊较之嘉庆年间增多。因此,清道光时期制瓷业仍有一定的发展,在制瓷技术改进和创新方面有相当的成就,烧制的瓷器品种繁多,器物造型比较丰富,釉色、彩绘水平也有一定的发展,为晚清的制瓷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就品种来看,道光时青花器制作非常精致,白釉清亮滋润,并有祭白釉和奶白釉,五彩在乾隆时期的基础上继续烧制,粉彩与乾隆、嘉庆时相比,则较为粗糙,器物也有创新,如双耳镂空粉彩瓶、开光粉彩尊、镂空方笔筒等。总的来说,道光朝的官窑器比较精致,而民窑器则较粗糙。
道光朝瓷器在清代属于中档产品,因此,道光在位时期烧造的瓷器一直不被认为是清代瓷器中的佳品,其价值也比不上康乾盛世的瓷器。因此,收藏道光瓷器的人较少,价格也相对比较便宜。随着清代瓷器收藏的升温,道光瓷器的价值也逐渐被人们认可。最近几年,在北京、广州等地举行的国内大型拍卖会上,道光瓷器屡屡拍出高价。如一件道光青花粉彩云龙纹天球瓶,2002年11月在广州华艺国际拍卖行拍卖会上拍出了110万元的高价。2003年在北京翰海,一件道光粉彩百鹿纹大盘经过各藏家的激烈竞拍,也以340万元的高价被一位藏家收藏。
笔者收藏这个笔筒经有关部门鉴定品相完好,制作工艺精湛,烧制相当成功,笔筒上花纹清晰、图案精细,釉质莹润、匀净,白度极高。这种道光朝的白釉笔筒是为官吏用具,传世极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