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藏佛像有景泰蓝吗?

红舒桐红舒桐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乾隆时期,珐琅工艺达到鼎盛,开始制作风格融合藏地佛教艺术特点和内地传统工艺特点的法器、陈设品。这种风格的作品通常采用金铜或者银为胎,再在器表镀金、錾刻等工艺,在纹饰上,借鉴借鉴藏族“八吉祥”、莲花等图案。珐琅彩装饰也更为华丽繁缛,色彩鲜艳纯正。由于制作难度大,使用较为考究的金属为胎,且通常专为宫廷或上层藏地僧侣制作,存世量少,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珐琅,是明、清时期深受皇室皇室喜爱的工艺品种,在明宣德、成化时期已经出现,至清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清宫内造办处专门设有珐琅作,主要负责金、铜质地的珐琅器制作。珐琅的使用有景泰蓝和画珐琅之分,通常我们所说的“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因明代宣德和景泰年间制作水平突出,尤其以景泰蓝最为突出,故称),是先在素铜胎上用铜丝掐丝然后填入珐琅色釉,再经焙烧、打磨而成;“画珐琅”又称为“铜胎画珐琅”,一般是在已经制成的黄铜器上,以黄金、白银做底,然后用铜红、白、黄、紫、绿等色釉料在金属器表面作画,经焙烧而成,其制作工艺源自欧洲,又称“洋瓷”、“料胎画珐琅”。从存世品和宫廷记载中不难发现,清代,景泰蓝主要用于制作盒、炉、瓶等陈设品;而画珐琅的品种更为丰富,除了陈设品之外,尚有法器、器皿、生活用器等等。

由于两种珐琅工艺制作精美,颜色各异,深受上层藏地僧侣的青睐,西藏贵族进贡的礼品中也时有珐琅器出现。乾隆二十六年(1761)宫廷制作仿制藏式风格的珐琅器开始出现,有大威德金刚供曼茶罗等。乾隆二十七年(1762)宫廷首次制作画珐琅藏草绿釉喇嘛塔式炉。乾隆二十八年(1763)乾隆皇帝还下旨仿照进贡的画珐琅嘎乌制作大小若干件。从乾隆二十六年到清代末期,宫廷造办处制作了大量藏地风格的画珐琅工艺品,如藏草绿釉塔式炉和藏草绿釉哈达瓶、哈达盒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