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辨清代明代的青花碗?
青花瓷主要是指瓷器的釉面有钴蓝色彩,它产于中国,有悠久的烧造历史与发展过程。其烧造技术,历史悠久,随着年代的发展而逐渐进步提高。各个时期的青花色彩及风格各有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鉴定青花瓷器的依据,主要从青料(彩)、青花图案、胎釉、造型等方面来鉴定。
明代青花瓷的烧造有元代工艺的承袭与发展,特别是成化、永乐、宣德、嘉靖、万历五个朝代,是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时期,青花瓷的烧制水平空前发展,青料发色极为艳丽明快,蓝中透紫,纹饰精美细腻,胎釉温润,造型多样。而清代的青花瓷则发展到顶峰。此时烧制青花瓷所用青料,一般是采用云南的“珠明料”配制而成,因此明清青花瓷的呈色都是比较艳丽明快的,有着浓厚的渲染效果。
但是,明代与清代的青花瓷还有着一些不同特点。
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往往都比较粗犷,用笔自然、流畅,纹饰也较多,层次比较少,通常为三层纹饰或二层纹饰。瓷胎方面也较为厚重,釉面光滑肥厚,颜色为白中略青。此外,明代青花瓷不刻意追求所谓的“细”与“净”,所以釉面往往有着小小的气泡所构成的龟背纹,这也是鉴定明清青花瓷的一个重要依据。
清代青花瓷的图案则偏向工整细腻,描绘精细,纹饰繁密,层次相对较多,一般为四层纹饰或五层纹饰。瓷胎方面,清初为厚重,中晚期较为轻薄,釉面光滑平润,颜色为纯白或粉白。清初青花发色浅淡的较少,一般都是青蓝色非常浓重艳丽。
对于两朝代的青花瓷具体每个时期的鉴定,还是有着更为具体的区别依据,例如明代洪武青花瓷与嘉靖青花瓷,清代的康熙青花瓷与同治青花瓷等。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做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