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翡翠抛光好还是不抛光好?
翡翠的产生与清朝有关。在明朝之前,缅甸与我国接壤的地区是“勐卯”。清朝雍正年间,“勐卯”并入缅国。后来,云南人称“勐卯”为“缅甸”,称“勐卯”产的玉为“缅甸玉”,即后来的翡翠。翡翠刚进入中国内地时,人们受和田玉的影响,喜欢翡翠的浅色和玻璃光泽,不喜欢深色和蜡状光泽。
因为没有见过翡翠,更不了解翡翠,觉得这种玉石比较粗糙,像翡翠一样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雕琢,所以它被称为“翡翠”。翡翠真正作为女性首饰佩饰是在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喜欢翡翠。她死后,棺材盖上有一套翡翠珠宝。从此,翡翠成为人们尤其是宫廷妇女的喜爱。
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中国进入军阀混战时期,翡翠交易一落千丈。“七七事变”爆发后,云南遭到日军空袭,腾冲珠宝街被炸毁,翡翠产业再次受到重创,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恢复。1956年,根据国家政策,腾冲众多的翡翠玉器企业和店家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腾冲翡翠玉器加工厂”。当时主要生产各种首饰,并作为出口商品出口换汇。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翡翠被一些人视为生产中的“铁老虎”和“绊脚石”。腾冲翡翠玉器厂也被迫解散。直到1966年,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留了部分老工人,在腾冲成立了一个玉器生产小组。直到70年代末,翡翠交易和加工业才从封闭状态中解脱出来,并逐渐与国际接轨。
上世纪80年代,云南一些有竞争力的翡翠商人纷纷迁往香港和东南亚发展,并成立了一些专业行会,逐步参与毛料交易,参与管理和分配,使珠宝首饰再次繁荣,但比清朝末年仍有很大的差距。从80年代后期起,由于香港和东南亚市场不景气,加上缅甸局势的影响,国际翡翠市场逐渐不景气。到90年代初已大不如从前。特别是1992年缅甸军政府对翡翠交易进行严格管理后,翡翠市场更加不景气。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新一轮经济热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翡翠玉石在广东沿海城市越来越受欢迎。随着广东市场的需求和竞争压力,传统的翡翠交易和加工中心腾冲与云南其他州、市合作,开始向广东提供翡翠玉石,使该行业从低谷中迅速复苏。特别是1996年后,翡翠交易和加工业呈上升趋势,并且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