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朝珠为何用碧玺?
清代大臣朝珠为何用碧玺,碧玺也称“碧霞玺”、“碧霞翠”、“碧霞玭”、“碧霞奎”,英国人称为“tourmaline”,源于斯里兰卡语“tura mali”,意为“混合的色彩”。
清代大臣朝珠为何用碧玺,碧玺是宝石级水晶中价格较便宜的一个品种、火彩晶莹闪烁且颜色极为丰富,可从淡红、深红、玫瑰红、紫红、鲜红到鲜蓝、淡蓝、青蓝、亮绿以至深绿甚至黑色等,而且不少碧玺一石多色,颜色多样的碧玺最适于制作工艺美术珍品,因而深受清宫王公大臣喜爱。
清代大臣朝珠为何用碧玺,“碧玺朝珠”是清代皇帝、皇太后、皇后及皇贵妃行大礼佩戴的朝珠。由108颗碧玺珠连缀而成。用金镂空管相隔,下有“塔”形佛头垂,共有佛头垂4个,其中三个下有圆光,称“背云”或“背光”;再下有大坠角,用金托托起一颗稍大些的碧玺珠,并垂有结珠长方形记名牌方塔。
每13颗碧玺间有一“隔珠”,以黄色翡翠为原料,共3串;上面配有一挂3颗碧玺的纪念,以金佛塔为“塔”形佛头垂,下有圆光,再下为纪念结珠和记名牌方塔。碧玺颜色多样,有玫瑰红、桃红、深红、紫红、粉红、茄紫、紫黑以至暗绿等色,这些颜色的碧玺均可制作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