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紫砂有段泥这种泥料吗?

厉香慧厉香慧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段泥在古代的叫法又叫“皱砂”、“纹片泥”、“瓜片”、“老紫泥”,并不是像金沙紫泥一样在黄龙山老矿山里面采掘出来(金沙紫泥矿层在黄龙山老矿山30米深以下),而是分布在山坳中和山脚下,它是一种“夹层矿”,在紫泥层或绿泥层中都含有段泥的矿料,所以它不同于其它紫砂泥料,不能一次性全部采掘出来,往往是紫泥绿泥一次采掘出来,而段泥需要二次三次采掘,也就是根据它的分布情况进行采掘。正因为段泥是“夹层矿”,它在山体中受自然界的风化程度的不均一性,故有偏紫泥,偏本山绿泥,偏底槽清等各种不同色调的段泥。

段泥在民国以前的制品,其烧制温度一般高达1280摄氏度度左右,属于“高温泥”,这是在实际制作使用和烧成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制作经验,而且在民国以前基本没有制作茶壶的艺人使用纯正的段泥制作茶壶。而是紫泥、绿泥配段泥的方式制作紫砂茶壶。民国以后,随着紫砂艺人对段泥研究的加深,有些紫砂艺人开始单独用段泥进行“全手”茶壶的制作,而这时段泥所采取的烧成温度已下降为1240摄氏度左右,呈半“高温泥”的状态。这种烧成温度下的段泥烧制“全手壶”,茶壶的可塑性增强,密度也提高,段泥的本色“嫩味”也更加突出。这是在紫砂艺人长期的制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

然而,在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宜兴制陶工业逐渐衰落,紫砂业也走向穷途末路,紫砂界也逐步走上了人亡艺绝的道路,段泥茶壶的制作也处于停滞状态。在50年代,随着紫砂业的复苏和壮大,很多紫砂老艺人均已作古,而新生的紫砂艺人并没有老艺人掌握烧成技艺和紫砂矿料的认识经验。从而对段泥的认识产生偏差,在制作段泥壶时烧成温度控制在1210度左右,这已使段泥降为中温泥料了。在当时紫砂界中使用中温烧制的段泥出现的很多,甚至用中温段泥参加到“花货”大件制作之中,形成一个时期段泥的“中温现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