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熏炉为什么有的没款?
熏炉盛行于明末清初,乾隆以后渐渐减少,其制作材料大多为黄铜和紫铜。紫铜熏炉呈深褐色,表面有暗金色斑点,用手触摸感觉非常光滑,有黏手的感觉。紫铜材质的熏炉制作工艺复杂,制作难度远远超过黄铜熏炉,因此存世量很少。
目前市场上明清铜熏炉的保有量还是相当大的,价位也相对偏低。就笔者的收藏实践和市场观察,明清铜熏炉中绝大部分为无款之物,带款的寥寥无几,并且带款的大多为仿款和伪款。仿款和伪款有明清时期的,也有当代的。明清时期的仿款和伪款一般都在炉底铸刻,当代仿款和伪款多在炉身铸刻。
明清时制作者为何不在熏炉上铸刻款识呢?这首先要从当时熏炉的用途说起。明清时期熏炉的用途主要有三项。其一是焚香祈祷,用以敬神祭祖。其二用于点化樟脑丸麝香之类,祛除箱柜中潮霉异味,并有防虫之功效。其三用于燃点“盘香”或“线香”等熏香,以营造“红袖添香夜读”般静谧怡心的读书氛围。因此,熏炉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尤其是信教家庭中使用十分普遍。从熏炉上面款识的寓意上看,大多为祈福去病消灾、长寿吉祥等文句。既然使用十分普遍并且款识内容又是如此平民化,一般百姓使用或陈设时自然就不便落款,即使落款大多也点到为止以示慎重。例如“长春”、“长寿”、“长生”、“吉祥”、“镇宅”、“招财”、“招福”、“福寿双全”、“吉庆有余”、“如意吉祥”或“吉祥美满”之类的款识,落款的字迹大都非常简练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