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先看种还是看水?

贝艺卿贝艺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种后水,选翡翠先学会看种是基础! 市面上常见的翡翠品种很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玉型翡翠,另一类就是软玉型翡翠,而软玉型翡翠又称为白玉,是以新疆和田玉为首的软玉材料所制作的玉器。 一般我们买翡翠时,商家都会给我们介绍这是糯种、冰种或玻璃种的翡翠;又或者是我们去超市或地摊等地方购买玉制品,常见到的宣传口号有“新疆和田白玉”、“俄料白瓷底玉”等等。

从上述文字中不难发现,评价一件翡翠优劣的关键词就是“种”和“水”。那么什么是种呢?什么是水呢?它们对一件翡翠的价值影响有多大? 要了解这些,我们先要来了解影响一件翡翠价值的四大要素,也就是行内常说的“四重境界”。这四种元素分别是:种、水、色、工。 其中,“种”位于价值体系中的第一位。因为种是底色,水是透度,它们决定了翡翠的第一眼见感。就像我们在挑选手表或手机等产品时,首先关注的往往都是品牌以及外观是否适合自己,而至于机芯那都是后面要考虑的因素,因为第一眼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聊聊种和水。 种指的是翡翠的质地,是肉眼可辨别的结构。由于翡翠是天然产物,所以每一块翡翠的种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通常来说,我们根据翡翠的结构细润程度将其分成六种类型,即:蛋面种(极细)、冰豆种(细)、冰糯种(细润)、糯种(细糯)、油青种(偏油性)和老坑种(粗)。

当然,这里只是大概划分,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区分。比如同样的豆种,又可以分为豆青、细豆、糯豆等品种。 而水呢,则是指翡翠的水头,它指的是翡翠的透明程度。同样,这块翡翠的水与那块翡翠的水可能不一样,因为受到矿物组成、结构以及色泽的影响。我们根据翡翠的水头长短将翡翠分成了5个等级,即:无水上蜡(不透明)、干(半透明)、透明、通透、晶莹。

如果将种比作为底色,那么水就等同于色调了。底色为黑色的翡翠很常见,而调子为绿色的翡翠却不多见,因此一个颜色灰黑的翡翠未必就价值低,毕竟黑也是色彩的一种。不过如果是花色的黑色部分,那就另当别论了,例如一些墨翠。

司徒桂芙司徒桂芙优质答主

一般喜欢翡翠的藏友会经常听到两个字:“种”和“水”。很多初学者和新手分不清这两个概念。甚至在一些实际的场景中,甚至有的老板也是“种”和“水”混用。

今天就给大家解释一下种和水有什么实际上的区别和联系。

翡翠的种

“种”是专业术语行话,而“水”是形容词。一般南方人都明白说的是啥。

所谓的“种”,在玉器界,就是指矿物纤维晶体的结晶程度。这是判断翡翠好坏的第一标准。

翡翠的种从优到差分为玻璃种、冰种、芙蓉种、糯化种、豆种、外绿内干种。而根据每一种具体的特征又可能细分,比如冰种有钢仔冰、蛋清冰、粉晶冰等等,具体的在相关的论坛里面可以搜索得到详细介绍,在此不赘述了。

翡翠的水

“水”从字面理解:水量、水质。那么可以理解为:翡翠“水”大,即这个翡翠的水量大,即透明度高。翡翠不是全透的水晶玻璃,翡翠的“透明度”只能是半透明到微透明。

“水质”则代表这个翡翠的绿色分布状态,即我们经常说的色水:比如这个物件色水不错、这个物件色水好,那么这个翡翠的绿色基本是呈丝状和交织状,绿色基本是浸透矿物晶体,是好的“水质”;

但是有的虽然也是这种状态,但是绿的浓度比较低,那么也是好的“水质”,但是因为浓度没有达到,所以“水量”不大。还有的色水在表面有浸入迹象,那么这类翡翠就是差的“水质”了,这类翡翠在灯光或者阳光下绿色基本不会传递到晶体内部。

“水”除了这两个因素还有个因素就是可以理解为对光的反应,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A货但水头差的基本也是因为光反应弱造成的。所以,总结起来可以理解为:水头、色水、光反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