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代银锭刻大唐年造?
实际上,民间私铸银锭在清朝非常普遍,有的“银匠”还把其私自刻上了“户部银印”,还有不少铤商铤匠仿制明清两朝官炉银锭样式进行私自铸造。更有甚者,为了能使其所仿铸之银与官铸银锭更为接近,铤匠竟在银锭上刻上了“大唐年造”的字样,这种银锭被收藏界称为假古董银锭。这种银锭当时在陕、甘、宁、青等地区流通。
之所以敢刻“大唐年造”字样,一方面是铤匠想沾大唐的光,一方面是铤匠认为唐宋时期离自己很远,再一方面是铤匠认为官府不会考证其年代。但其铸“大唐年造”,并非是铤匠以为的“唐宋时期”,而是指明代永乐皇帝“靖难之役”废掉他建文帝的侄子朱允炆,另建为大明永乐朝,当时建文帝的忠臣在地方起义反叛朱棣的大明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些小政权都被大明消灭了,其中一个政权的年号就为“大唐”,是建文帝的忠臣耿炳文所建,但耿炳文兵败后投奔何真,政权瓦解,所以才有“大唐年造”字样银锭的铸造,而非唐代铸造的银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