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五十两银锭有多重?

毋思宇毋思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五十两者多铸造成马蹄银,上有满汉文纪重、成色和年月等文字,下面有地名及工匠人名戳记,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这种五十两者,只是该银锭的名义价值,其实际重量不足五十两,最多仅重四十两。

清初,五十两者成为各级政府的正式赋税征收单位,这种银锭多进京交户部,用于在京工程和官俸的开支,亦有发往其他各省用作协济银。五十两者在清代各省流通十分广泛,铸行数量很大。清代还有重10两、5两、2.5两的小马蹄银,其造型和铸戳内容与大马蹄银相同,只是大小有异和戳记有别。

清末50两银锭为长条形,亦称“长条墨鱼”或“长丝”。它是天津铸造的付官饷之用。戳记内容为年号、官局名称及工匠银炉号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决定在天津设宝津局,在北京设宝井局,统一铸造银币。光绪三十五年,宝津局开始铸造长条墨鱼。由于该锭成色很好,比当时流行的银元价值高,在市场上可以兑换十多枚银元,其发行后天津等地货币更加紧俏。为此,一些商店、钱庄、商号都模仿宝津局铸造厂锭流通使用。

民国初期五十两者基本沿袭清末的天津长条长锭和饼锭,并且流通范围更广。其基本造型仍为梭形,亦有近长方形或楔形的,上面多有戳记,内容有重、成色、年号、人名、银号字号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