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几年的瓷器?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仿古陶瓷水平的也突飞猛进,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而五八年以后的瓷器也基本达到了50年的使用年代,可以列为老器看待,因此这两类器物充斥市场,给学习者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如果对这类窑口接触的少了,就很容易被它们欺骗,因此学习收藏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走弯路。虽然不同窑口的仿品的制作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它们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掌握了这些共同特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基本不走眼。
1、釉面特点:近几年烧制的瓷器,其釉面特点是亮度过高,缺乏温润感,而且不流暢。有些仿品为了降低釉面的亮度过釉较薄,这样的器物釉面会出现无数“桔皮坑”。这是因为现代瓷土中含有铁含量较少的缘故。还有某些仿品用柴窑烧制,以期达到和老器相仿的效果,但是由于现代瓷土和民国及之前的瓷土存在很大的差异,柴烧的结果是釉下面已经很酥了,表面还是玻璃釉的感觉,这和老器釉面的莹润特点也相差较远,还是不难辨别的。
民国仿品,特别是清同治至民国前期的仿品,由于这个时期瓷土的质量和晚清相差无几,因此有些仿品的釉面看上去和晚清的真品差不多,但是仔细辨别还是要区别的,老器的釉面由于使用过,有岁月留下的痕迹,例如挂泪、腐蚀、使用痕迹,而仿品没有这种效果。未使用过的老器的釉面看上去是“蔫的”有莹润感,而仿品的釉面看上去是“生的”有干涩感。虽然从民国后期釉面玻璃质感也开始加重,然而仿品和真品对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
2、器型特点:这是仿品最容易暴露马脚之处。民国和建国后仿品的器型和真品相比,总的造型感觉要笨拙一些。例如民国仿元青花、清三代粉彩的器物,虽然在器型上和真品一致,但是仔细比较,就会发现仿品的圈足要矮一些,造型要矮胖一些,清三代粉彩的仿品,其腹部没有真品挺拔,口沿较薄等等造型特征。
3、纹饰线条:民国和建 国后仿品的线条和真品比较,线条不够流暢。民国时期仿品由于没有使用洋红,因此仿品的红彩呈色和真品有明显的差异,一般要发紫暗一些。
建国后58年烧制的仿品,一般是低仿品,其纹饰过于粗糙,缺乏画意、笔意。少数高仿品,由于聘请了一些著名的老艺人来绘画,其水平已经非常接近真品了,有些粗心的收藏者容易把它当做真品购买,其实只要我们在瓷海上多看几件真品和仿品,仔细对比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58年前的真品,其纹饰描绘精致,画工娴熟,由于画工是在很薄的釉面上作画,其难度要大于我们在纸面上作画,因此有些地方的笔触出现停顿和打颤现象,而58后仿品由于有民国未期一些真品和低仿品可以临摹,其画工往往按照民国末期真品和低仿品刻意描绘出笔触的停顿和打颤现象,因此作伪者故意描出的笔触停顿和打颤现象过于规律和做作,而且墨色不鲜研,无笔力,缺乏画意,缺乏灵感,过于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