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怎么鉴定年代?
瓷釉:宋代瓷釉大多为透明釉,由于烧窑温度和氧化还原气氛影响,釉色有偏于月白色和淡青色。元代釉色有的发乌,或称“釉黑”,缺乏光亮,也有的釉很光亮,呈卵白色。明代瓷器由于高温技术的提高,洁白致密的瓷胎,施以纯净的透明釉,有玉质感,胎釉结合紧密,器物口部因釉汁流动而呈浅淡的玻璃质色泽,足底露胎,由于器物入窑后釉向足心流滴,形成“跳釉”,于是明代制瓷工人用透明釉涂搪,形成“釉底”。
器型:宋代器物由于当时制坯成型工艺所限,厚薄不够均匀,盘、碗、碟的口沿或底足外侧往往有手拉坯形成的螺旋纹。器底的圈足有些看上去是足内折,圈足的直径、高度不一,有的歪侧变形,足底的削度多是平切或外撇。元代器型受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和传统制作工艺的影响,造型硕大,胎体厚重,大型器物如大瓶、大罐多用分段粘接的成型方法,因而常在器身显出粘接痕迹;瓶罐的口部,常有分沿粘接接口的痕迹,足底也粗大,有的作宽平足,有的足内呈台阶内折。明代器物器型多样,在器物制作上趋于轻薄。瓶、罐之类由元代的厚重变得轻薄,器身挺拔,线条流畅,瓶类口沿内敛,底部出现高足、竹根形足、圆饼足等。
纹饰:瓷器上有花纹装饰,元代青花的早期作品采用毛笔蘸料绘制,没有分水的技法,所绘花纹笔迹清晰,线条粗细不一,有的花蕊只勾轮廓,没有点笔,由于采用的青料都属于低锰高铁,所以在釉里呈现的是黑斑点,俗称“铁锈斑”。明代青花早、中期在画法继承元代青花笔法,其勾勒和染色很像国画,在画法上采取分水填色工艺,青料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所绘青花纹饰呈鲜艳青翠的颜色,色浓处往往出现斑点黑晕,呈浓艳凝重的艺术效果。晚明作品开始使用国产青料“石子青”和“浙青”,青花呈色灰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