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仿的景泰蓝有价值吗?
民国时期制作的景泰蓝并不太多,特别是前几年的民国时期制作的景泰蓝,多数是皇家用品。但民国中晚期私工作坊制作的景泰蓝也偶有出现,虽然制作水平与清末时期无法相比,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制作是精巧的,而且具有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比如造型更为多样化,图案更为简单化,色彩也趋于丰富化,这些都与传统清代以前制作的景泰蓝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改革。同时,民国景泰蓝还吸收和借鉴了珐琅彩制作工艺,使景泰蓝更趋于精美华丽。因此,民国时期制作的景泰蓝工艺品仍然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周乐元·万花献瑞宝鼎瓶”、“金钟罩云龙花瓶”、“周乐元·金钟罩双凤方瓶”、“金钟罩双凤天球瓶”以及近年来刚出现的“金钟罩龙耳熏炉”(底款:德兴斋周乐元造光绪年制)等,均为不可多得的佳品。
由于民国时期对制样、制模、掐丝、点蓝和镀金等制作工艺还沿用着清末的技术,特别是继承着清末制胎技术,采用铜与别的金属作合金,然后铸造成坯,所以器物表体上的纹路还是清规的。再者,民国早期珐琅釉料还是沿用着清宫遗留下来的珐琅釉料,这些都与清末以前制作的景泰蓝保持有延续性,其精品器物依然延续着传统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清末民初之后,特别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皇宫对民间所藏有的釉料开始被限制流出宫外,因此以后的珐琅釉料都是由制作景泰蓝的艺人使用各种化学颜料,熔炼于铅丹釉中配置而成。所以,清末民国早期的精品釉料制作的器物大多色彩饱满,图案清新,光亮如水晶玻璃,而且色泽稳定,很少有褪色和返铅现象。但清末民国早期之后制作的器物釉料色彩变得单调,而且色彩不稳定,往往会出现褪色和返铅现象。另外,镀金制作工艺,在清末民初之后也开始变差,特别是民国中晚期之后的镀金出现薄而且易褪的现象。再者,民国中晚期之后,由于传统艺人逐渐故世,真正掌握景泰蓝制作技术的人越来越少,景泰蓝制作步入到低谷,因此这一时期的制作技术开始走下坡路,所制器物质量也开始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