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冠服制度有何重大改革?

耿如铱耿如铱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清代冠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帝后、皇子、王公百官及命妇等使用的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和襄服等各种正式的礼仪性服饰;另一部分是宫廷内、外的便服。这些服饰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性的约束。

清人入关后开始建立新的王朝冠服制度。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清廷决定在京师设置礼官,主持制礼作乐和衣冠等项工作。顺治二年(1645),清廷颁发了入关后的第一个朝服制度:“其满、汉官员侍卫官员,俱着用蓝御用缎袍,镶貂皮领,袖端俱绿,束金镶红带,靴袜悉如素服。汉官朝参者,并用巾帽,在内宫门令官换戴,出午门仍用素巾。外令官仍素服。”

顺治七年(1650),清廷再次颁发冠服制度:“三品以上大臣以红为缘,上用五爪五采金龙四团,补用二色金团龙;四品以下绿缘,上用团龙三团,补用行龙;庶民五品以下不许私自用龙。”顺治十六年(1659),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王公大臣百官补子样稿,并规定补子、领、袖皆为石青色。

清圣祖康熙元年(1662),清廷又议定补子等款。至此,清朝的服饰制度,经过十余年逐渐趋于完备。清代冠服制度是在继承明朝冠服制度基础上,与本民族传统的服饰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其礼服基本承袭明朝旧制,仍沿用了冠、弁、服、履等基本形式,只是在颜色、用料及装饰上有变化,基本上仍保持着汉文化的风格。

清代的礼服,主要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端罩和襄服等几种。朝服是用于举行重典大仪时穿的非常隆重的礼服。吉服是用于举行一般吉礼或吉庆时穿的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常服是用于听政、祭祀先农及太庙、谒陵等场合时所穿的礼服。

行服是用于谒陵、打猎、巡视和较射等外出时穿的骑用服装。端罩是用于在隆重场合的室内侍立时穿的外褂性质的服装。襄服是用于在大丧、国恤等场合穿的礼服。

清人入关后,王公百官所着朝服基本继承明制:其冠仍用梁冠和乌纱帽。梁冠,清初称翼善冠,俗称“锅口帽”。圆顶大沿,前低后高,后部起翅,用黑漆金镶,以绒球结顶,左右两耳,下缀珠珞。清康熙二十年(1681)后,此冠仅用于祭社稷、朝日、方泽等祀典及筵宴时。

乌纱帽,圆顶阔边,顶前为圆珠结顶,下缀珠珞,两耳缀黑珍珠4颗,俗称“红帽子”。王公百官等常服、行服皆用之。清朝初期,王公百官朝服的袍用深、浅石青色。为区别等级,规定皇子等用貂皮领,王公、一二品用狐腋领,三、四品用貉狐领,五品以下官员用灰鼠领,石青色外褂仍用领袖。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规定,文职官员用石青色,武职官员用金黄色。朝服外褂,王公等为石青色,一品为深玄色,二品以下用本色。清朝初期,朝带与明制相同。

分大带、朝带、朝珠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后,因乌金玉不产,遂改用金累丝编成,加嵌宝石,称为“半金半石”,即皇帝用黄色,亲王以下用红色、花色。明清两朝朝服中,皆以袍服前后及衣袖等处所缀绣的“补子”为区别官阶品级的主要标志。明清两朝,补子皆为方补,而纹饰则不同。

明代文是禽、武为兽;清代文、武职皆用“飞禽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