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瓷器多角度?

伍宁标伍宁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明思宗朱由检庙号思宗,年号“崇祯”,又称崇祯帝,是明朝最后一名皇帝。在位十七年,于1644年自缢于煤山殉国,谥号庄烈愍敬信文硕武大圣大神章皇帝。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外有清兵蚕食,内有农民起义,天灾人祸不断,明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危机四伏,每况愈下,国家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所以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器大为减少,而民窑却有了很大发展。

由于战乱,朝廷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为皇帝烧制宫廷用瓷,故而崇祯一朝的官窑瓷器数量大为减少,品种亦较少,传世品有青花和五彩两种。历来对传世的崇祯青花瓷器的断代上,众说纷坛,因为崇祯瓷器在造型和装饰风格上酷似明永、宣二朝,而胎骨又类似晚明,所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海内外的古陶瓷研究者大都将这类器物定为“永宣”青花的仿制品,或归入晚明制品。随着一些学者对这类青花瓷进行了研究考证后,才最终确认这批器物属于明崇祯的青花瓷,从而进一步弄清了崇祯青花瓷器的本来面目,为崇祯青花的断代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笔者在长期的古陶瓷收藏和研究中亦有幸收集到几件崇祯青花器,现将自己研究的心得,与大家交流探讨。

崇祯青花的胎质一般都较细腻洁白,但其胎体与万历至天启年间相比,则变得很轻薄,这大概是在明末清初动乱的年代里,景德镇的优质瓷矿也难于开采所致。有的器物底足由于施釉较薄的关系,微微泛出肉红色,足边也较浅淡,足底亦无厚重感。

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是历代御窑品的代表作,历来为鉴藏家和使用者所珍爱,故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多有仿其造型和纹饰。到了崇祯年间,也袭此遗风,亦多有仿制,故容易被误定为“永乐、宣德”青花。如在故宫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及各地博物馆和海外博物馆等都收藏有明万历至崇祯二朝摹仿明永乐、宣德青花的器物,这就要求我们从各方面去认真区分。崇祯青花与晚明相比,青花发色变得稳定、典雅,这可能是由于明未清初社会动乱,朝廷已无心精力和财力去制作御用官窑器,对青料的精选,器物的制作,彩绘装饰等方面也没有严格要求,所以工匠们能按自己的习惯去操作制瓷和装饰。崇祯时多使用江西乐平(俗称桂岩)产的“浙料”涂染青花,色呈灰暗,甚至出现斑点黑疵。所绘纹饰图案粗率豪放,挥洒自由,画风自然流畅,但又显得简陋。与晚明的青花相比,前者青花色彩稳定,淡雅且无漂散现象,后者则较为混浊,漂散而且呈灰暗色。再看明代万历以前的御窑青花瓷器都是官窑的精品,因而其制瓷,绘画装饰都是精美典雅的,纹饰图案细腻严谨,用料特别考究,青花呈色明丽艳美。

崇祯青花与清康熙青花在清初时也有一定的近似度,康熙早期青花与崇祯青花有承袭发展关系,由于二朝青花均使用江西乐平的“浙料”彩染青花,因此二者在青花呈色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且在绘画风格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都有粗率豪放,挥扫自如的特性。但康熙民窑青花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瓷业得到了空前的兴旺和繁荣,因而制瓷工艺,绘画装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长足的发展。另外康熙早期青花的发色比崇祯青花要艳一些,深一些,虽然也有漂散现象,但其青花色料没有崇祯青花那么暗浊,仔细观察还是可以鉴别的。

综上所述,笔者从胎釉特征、青料色调、图案纹饰风格的对比分析上,较为具体的区分出了明崇祯青花瓷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