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字书法怎么写?

洪俊亭洪俊亭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字的旧字,是现代汉语中没有的汉字(因为其构字意义已经消失),所以没有标准写法。在《康熙字典》中,共有四个异体字可供选择——“古、𥆒、㠊、𫏃”,其中𥆒和㠊属于楷书,其余两个则属于篆书或隶书(即俗隶)。这四个异体字的主要区别在于“口”的位置不同(“古”“𥆒”没有“口”);而在同一个位置上的“囗”(即“围”的右旁)有或无一竖。从现存实物来看,这些异体字都有比较普遍的使用。

1. 「古」 “𥆒”这个异体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的铜器铭文中,一直用到西晋初期,以后又断断续续地使用了几个朝代。如北魏时期的高昌碑刻中有此字,北齐的《高欢神道碑》中也用了此字,唐初《李君墓志铭》也有此字,唐初《龙兴四寺碑》等石刻也用它——虽然此时它似乎已不再作为正体字使用。但此字的使用并不限于中国北方,南朝晚期至隋代的一些南方造像碑中也用到了此字[1],说明它在当时的南方也是有用的 [2]。不过这个异体字之所以能长期保留下来,可能主要还是因为它在造字时所依据的字义还没有消失的缘故 ——本来的意思为“曲隈深谷”,而新造的“古”字意为“久远”。

另外,此字字形虽由三个部分构成,但中间的“口”可省,故实际上只有两笔。由于中间部分的“口”可以省去,且该处笔画不连,因此与另一个基本一样的异体字“”极易分辨——前者作“古”,后者无“口”作“圍”。

2. 「围着」 这个异体字在汉代就已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仍在继续使用[3] (见图一)[4]—当然,此时的意思是“周匝环绕”。至于为什么它会变成“围绕”的意思,目前还尚不清楚。这种用法可能与《易经·系辞下传》所说“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此话中的“围绕”之意有关,因为在古代“命”与“命”相通, “性”与“性”相通,“理”与“理”相通,“道”与“道”相通,所谓“性命”即是“天地人物之道” [5],这里的“围绕”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圆融无碍”。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围绕”与上述的“包围”之“围”的意义完全相反!前者的意思是沿着某物的四周环绕着,而后者则是将某物团团围住。这两个词在当时都算是通假字——以“围”代“圍”,以“围绕”代“围绕着”[6]——但今天的汉语中它们却变成了不同的两个字。

3. 「曲折」 这是“古文”“奇字”常用的偏旁之一(其他还有“丶”“丿”“乚”),也是“古文”的一个常用字,通常表示一种弯曲的形状,比如《尔雅·释言》中说:“屈,委曲也; ”。此外还有一种含义是“曲折回转”,这在东汉的帛书中比较常见[7], 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刻碑碣中也时有出现【8】,如著名的曹魏大碑《鲁相史晨祠孔庙祀礼碑》《三体石经·春秋》中皆有——看来,这应该是“古文”的一种特殊用法了……

参考 ^ 如高昌国(460-640年)时期的石刻、北魏武定年间(543-550年左右)的《高欢神道碑》以及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的《李君墓志铭》。 \n\n^ 王念孙:“围,今谓圜周以为围者也。古谓周匝绕持以为围。……按: 围卽圍字,音義皆同。《楚辞注》引《韩诗内传》云:‘天子巡守,诸侯迎于境上,天子入邑乃围而守之。’《荀子·仲尼篇》注:‘环之,所以自守也。’然则围卽圍字,古通用矣。”见《读书杂志·王伯厚读书志》。 \n\n 以上据黄德宽主编《汉语史地图集》,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53页。 ^ 刘钊 :《战国文字资料丛考》,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76-277 页及附图二五○. \n\n 参见拙稿〈“古”的古文字形及其相关诸字的古形体〉,原载《清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 关于汉字的六书理论,详见吕绍邦、林宏明:《传统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基础汉语课本》,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台北分公司,2005年版,第26~30页。   URL

冼珊茹冼珊茹优质答主

我觉的,学习旧字,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还有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包括笔法、结构);还要知道在哪个场合用等等, 然后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旧字来写,多写几遍就熟悉了。 我觉得你可以先挑自己喜欢的一些旧字,比如《颜勤礼碑》里的“孝”等这类字; 也可以找一些有古文字的字帖来学习一下,如刘炳森先生的《古文名篇硬笔集》里有许多的古文作品,你可以挑一些喜欢的。 还可以找个老师带你一起研究,这样会更有效率些。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