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怎么传入元朝?

赫连梓贤赫连梓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明确,在元灭金之后(1234年),中原地区已经普遍有了玉器和玉文化。 南宋洪迈《容斋五笔》云“至如翠玉,世以为祥瑞之物”可证;《明史·礼志九》记载了太祖朱元璋定国后,“命工部采玉于云南” 可见明朝建立之前玉的产地和来源地主要是西南地区。而翠玉即指代翡翠。 当然,这些材料和记载并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元明两朝的玉制品主要来自前代旧器或者宋器。但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元代人胡三省在注释《资治通鉴》时引用了这样一种说法: “今之翠玉,汉曰明月,唐曰宝石,宋曰翡琮、翡宝。” 胡三省(1230~1302),是宋代著名史学家胡恢之子。这种观点出自他父亲胡恢所著的书注。据此推断,至少在宋朝时期,中土就有了翠玉,而且当时将翠玉称为“宝石”。(这里说的宝石应为细软之宝的意思) 而元代王祯《农书.田器》中也提到一种“碧香石”,颜色有绿或浅绿,也有红色,黑色等杂色,质地细腻滋润,犹如青翠的玉石。其作用是作为种植作物的花盆。 至少在蒙古入主中原之初,中土已经拥有翡翠或者类似翡翠的玉材。至于来源,我们可以在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录鬼簿》中找到线索。

《录鬼簿》中记录了一名叫做孙叔谦的元末文人,曾担任镇江府路儒学提举,官职不低。但此人却是无功而终,是因为“嗜酒玩花”,最后穷困而死。 有趣的是他的生平介绍末尾有这样一句话“平生深于赏鉴,古器珍物皆为耳目。尝评历代钱粮为诗,有‘汉武征讨匈奴,西辽招讨女真’之句。又题李元勋所镌松筠道院图,有‘水傍绿玉带,山连紫翠痕’之语。又赋盘龙玛瑙杯为杨显之寿,诗甚佳丽。”

其中提到了这个人对玉器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而且作了不少和玉器相关的诗词。我们不知道他作的诗词的具体内容,不过从他提到的几个例子来看,所用的玉材料应该是比较先进的。比如用绿色玉质来形容翠玉就非常准确。另外他用“水傍绿玉带,山连紫(红)翠痕”来比喻一幅山水画也是恰到好处。甚至到了明初,他还能用更先进的语言描述玉的色彩和质感,“如碧玉,润泽可爱”“色碧如蓝而微黄”“光洁如膏”“五色灿然”“莹彻如水精”等等。

长孙沛阳长孙沛阳优质答主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看成两个问题 一是为什么从元朝开始才有翠玉这种称呼 二是元朝为何能引入如此多的异域事物 从第一点来说,翠玉这个名称是在元代才出现的,之前多称为“翡”、“翠玉”或者“翠碧” 个人猜测其得名原因是因为颜色上与宋代的“翡色”或唐代的“翠色”有区别(当然现在看可能差别没那么大);且“翠绿”比“红褐”“深青”等更常见也更好听 所以推测在元代之前大家还是习惯用“翡”和“”来代替。而到了元代由于审美变化“绿”逐渐流行起来,所以出现了“翠玉”这个叫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从第二点的角度来看,虽然蒙元时代中原地区的文化深受佛教影响,但社会整体处于一种上升期,加上游牧民族本身的进取心,他们对外界事物的包容性是很大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就能看到《水浒传》里“小可祖居幽州(北京附近),原是猎户出身,专放走兽,使枪卖药……”这样的描述了(这里的小可是指施耐庵的小说中的人物) 而同样是在蒙古时代,我们也可以看到成吉思汗的儿子术赤率军西征,一路打到中亚(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一带),建立了金帐汗国,从而将整个欧亚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可以看作是中亚的突厥系民族对蒙古高原的反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