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瓷器碎片有收藏价值吗?

倪玉瞳倪玉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一开始也很疑惑,于是专门请教过博物馆的专家(某省博物馆馆长)。 专家的意见是:没有,而且很遗憾,永远都没有。 为什么呢? 因为官窑虽然是个皇帝年号,但实质上是一个瓷窑的名称,这里所说的“官窑”一般指南宋官窑。而南宋官窑本身就有在坏瓷片上再填彩的修补手艺,所以这导致了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在旧瓷片上加工制作的可能。这就使得原本就薄胎的宋代瓷器,更加轻薄了,有些甚至都找不到可辨识的文字或者图案标记,器型上也因为修补而多变起来,失去了一派浑然天成之风范。至于那些本来就属于民窑器的碎瓷片就更不值一提了。 所以从收藏的角度来说,这种器物是没有价值的——既不能交易,也不能自己把玩儿。真要是喜欢,只有去仿制一块新的,然后通过人工做旧来冒充古董。当然这样做也有风险,就是被识破之后,会遭受道德的谴责,毕竟这不是一件光明磊落的事情。 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些所谓的“残瓷片”当初可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啊!

比如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 年)曾下诏在全国选送瓷器进贡,指定烧造御用瓷器的地方官吏要仔细查看,以防有人弄虚作假。由于当时运送过程中要“滴水不沾,以防损坏”,因此进贡的瓷器往往是完完整整、干干净净的。但是到了元朝,这种完瓷器就不那么受欢迎了,《至顺镇江志》中就说: “本处(指镇江)窑器,元初尚佳……近则粗劣矣。” 元朝以后,江南地区一些民窑的瓷器质量反而提高上去,甚至超过了官窑的产品。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 所定《诸色缎匹衣物则例》中,把“细青白瓷”与“细白布”同列,可见当时民间所用的细白瓷已经是相当精致了。到明代中晚期,苏州地区所产的瓷器行话叫做“苏器”,不仅质优而且量多,行销海内外,以致于出现“尽买苏器”的情况。 既然“苏器”如此受宠,那官窑产品自然越来越不受待见了。由此可以看出,这些所谓“残瓷片”,在它作为瓷器的那个年代,确实是价值连城之宝。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