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老唐卡价值多少?

耿荣生耿荣生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不太好答,因为清代唐卡的价码跟它的艺术水准、制作材质、尺寸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这些因素会影响唐卡的最终成交价,但影响的方式比较微妙);而与它本身的寓意、绘制难度、工艺水平也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这些因素也的确存在。 这么说也许有点让人费解,我举几个例子应该会比较直观。

例一:一幅17世纪无量的《千手观音》,布本设色,画心尺寸90x64cm,目前在北京某拍卖公司待拍,预展刚刚启步就引来了不少围观者,有人出价5万,有人出价8万,最后以12万元落槌,加上佣金13.2万;

例二:同一拍卖公司的另外一场拍卖会上,同样是一幅17世纪的《千手观音》,尺寸略小于上一例(80x53cm),有买家出价11万,最后以13.5万元成交——这副本来应该叫“残品”的唐卡,由于整幅画的大部分都被撕去,只能缝缀复原,所以从工艺水平上来说的确是“残”的,但是它的艺术水准较高,且因“存世量稀少”而备受青睐,因此身价不菲;

例三:还是这个拍卖公司,一年后的另一个专场上,再次出现一幅《千手观音》,这次是18世纪的作品,尺寸较大(100x66cm),由于年代距离当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好,有人出价13万,最后以15万元成交……

以上的这几件“唐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供佛”。也就是说,它们被用来供奉佛菩萨。在所有的佛教仪轨中,为了表示对佛法的敬重,一般都是使用供品(比如食品、香料、花、灯烛等)而不是金钱。既然要用供品而非金钱来表示心意,那么是否使用昂贵的物品就并不重要了,即使花了大钱买来的东西最后却仅仅被用作供佛,这种“性价比”的落差也不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反正目的已经不是“实用”了嘛!所以在供佛方面,清廷和民间其实都是一样的,并没有刻意拔高或降低的做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上述的几个例子当中,价格决定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作品本身的价值。

不过如果我们要考虑“实用性”的因素的话,情况又会变得比较复杂。比如在西藏,一幅唐卡如果作为法物使用的话,其制作的材料就比较讲究了。首先是颜料,只能用天然矿物颜料,而且不能染黑色(因为黑颜料中含有铅元素,对念诵经的僧俗二众都有害处);然后是绣工,必须是技艺精湛的绣工,用最柔软的丝线、最精致的针法进行刺绣,这样才能使唐卡在长时间的诵念、瞻仰之后保持不掉颜色、不损坏形象。至于在内地,虽然也有用天然颜料绘制的唐卡,但绝大多数都是采用人工合成染料,且不用绣工,这样使得唐卡的价格可以得到极大的优惠,购买人群也可以扩大到非信仰佛教的人群之中。不过这样一来,唐卡的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