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什么特点?
“中国书学”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曰:“尚意”、“尚法”、“尚趣”也! 1.“尚意”————在“文以明道”、“书画同源”的文化背景之下逐渐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
2.“尚法”————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传统技法体系;
3.“尚趣”————与“尚意”和“尚法”有着紧密联系、共同影响并相互渗透的审美追求。 而这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一、【上溯汉魏】————这是由魏晋“尚韵”之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历史渊源来看,“晋人尚韵”是在继承了汉末以来“尚意”书风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这种“尚气骨”“重神采”的书论主张又直接影响到东晋人的创作实践以及南朝各代人们的书法审美倾向,并最终形成了崇尚自然天趣的“南派”书风和提倡法度森严的“北派”书风的“南北分化”局面。
二、【唐宋定鼎】————这是在盛唐“尚法”风气下形成的新时期。 在唐代中期以前,由于受“二王”一脉相承的“尚韵”书风的影响,唐人普遍重视结体章法的自然天成、气韵生动以及书写过程中的情感抒发,因而形成了“尚意”“尚韵”的传统风尚。然而,这种状况到了中唐时期开始发生变化了,由于当时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使得人们对于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那些热衷求取法度的士大夫阶层,因此他们一方面极力推崇法度严谨的名碑名帖,另一方面又纷纷效仿诸多名家的艺术风格来创作自己的作品。
三、【元明清延续】————“尚情”之态的显现。 元、明二代,虽然经历了宋季以来文人书法创作的衰微,但是仍然有不少士大夫热衷于“尚意”的艺术道路;同时这一时期的书法家们又在继承“二王”书学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了“以意驭法”的创作理念,从而形成一种将“师古”“师心”与“尚情”相融合的新的书学观念。宋代以后一直到清末民初这数百年来,尽管人们在书写时注重笔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训练和运用,却往往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及个性的流露。只有到民国年间,才出现了像黄孟圭这样把书法作为一种自我表达、自我宣泄的方式的书法家。
四、《当代传承与创新》 —————这就是当今我们的书法学习所面临的问题所在(当然也不单单只是局限在书法领域之内)…… 如果我们不改变以往那种“重法轻意”的学习态度,那么即使我们耗费毕生的精力去临摹古人帖本,也只是得到了一些所谓的“技”而已,又如何能够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呢? 其实,要想真正学好中国传统书法并不困难。只要你能够坚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并不断地加以创新和完善,就一定会取得令你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