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体有哪几种?
目前,我国通行的汉字书写字体除了印刷用的宋体、黑体外,还有手写的楷书、隶书、行书等三种主要字体;根据其历史传承和审美风格的不同大致又可分为五类(包括传统的新体)—— 一 汉隶(简牍书) 特点: 隶书产生于秦汉之际。《说文解字》:“秦始皇帝令程邈所作也,起於篆而省改古形。”在西汉初期得到普及并逐渐取代篆书成为通行文字的同时,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隶书:一种是以汉碑刻石为代表的成熟定型、点画规范的金石隶体,又称“八分隶”或“隶八分”;另一种是流行于民间草文书信中的笔画简化、写法灵活的简牍隶体。前者笔划方折,形态均匀,结构平正,字形方正;后者以意变体,随意生姿,自然生动。这种具有民间特色的隶书,与当时追求典雅美的正统书法艺术相比,更多地保留着原始隶书的痕迹,因而显得稚拙古朴。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像是在篆书中发展出来的另一种书体,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秦隶”或“古隶”。由于它们大多是作为实用书体来创作的,因此更具有实用性价值。其中一些作品虽不是名家之作,却也颇具审美趣味,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竹简,河南洛阳东周王城出土的西汉中晚期竹木简书等,都是典型的简牍书佳作。这些书迹中,有不少作品是用墨笔书写的墨迹本,这是迄今可见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墨迹实物。
二 王羲之小楷《黄庭经》 二 汉章草(今草) 特点: 草书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简便快捷的书体。一般来讲,草书的书写速度较快,而且可以省去许多繁重的书写程序,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与此同时,草书也失去了篆、隶及楷书的法度美,变得更加难以辨认。为了克服这一弊端,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章草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在东汉末年得以发展成熟。章草的最大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的基本特征,只是将隶书横平竖直的笔势改成弯弯曲曲的曲折形;同时将隶书方形的点划变成扁方形;并且去掉了隶书中那些挑法的笔画,把字写得更加简略。虽然章草仍属于草书范畴,但却更接近于今天的楷书和行书的笔法了。可以说它是介于隶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所以也经常被人们称为“今草”或称“章草”。 三 王羲之《兰亭序》 三 汉简(敦煌遗书) 四 晋行草 五 隋志 以上五种古代书体都是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风格的新书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颜真卿就曾在他的《多宝塔碑》中说:“予少年时学草书于张旭孙,久以为未见古人之笔意。自见此碑,乃得所谓隐处之妙。故知书道进技深难尽,唯在博览古书,深究绝义,然后能够左右逢源耳!”由此不难看出,这五种古代书体正是颜氏早年学习草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