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捻子有收藏价值吗?
药捻子,是中医外科手术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器械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期,中医外科已经用到了捻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捻子条目”中记载:捻生丝织成、或用布帛制、或用绳缚者,以线结扎,插孔中,线引出栓外,使不散乱。外用捻子者,以线围绕捻端,使不易脱落。 明末清初,外科学著述有详细记载:捻,一尺至二尺许,两端各作四孔,以线结扎。后端孔中插入刀、剪、针之类。外用捻者,线围绕捻端,使不易脱落也。
一般中药房均有售,在淘宝或孔夫子旧书网上也能搜到,购买倒是很方便。但是,“捻子”这种医疗器械,现在已经很少用到了,只有传统的公立医院,或许在一些老中医的身上还能见到。
中医外科手术用的捻子(图2)一般用桑蚕丝线织成,捻径约1.5毫米,长约8-24厘米,一端呈圆锥状,一端呈球形(图1)。一端可插刀、剪、针等,另一端可系线固定。捻子一端插入后,线头留于外,避免捻子脱落。
捻子质地柔润,富有弹性,不易折断。插针、刀、剪等时,较坚固,不易滑脱。捻线还可用来缝合皮肤及肌肉,结扎静脉等。由于捻线可吸收一部分出血,故捻线结扎的血管或血管断端,一般不用线结扎,以免引起组织缺血坏死。
但是作为一种医疗器械,捻子早已被新的医疗器材、设备所取代。在现代社会,捻子基本上已经不再使用了,一些中医院或中医门诊或许还能见到,但大多数的医院已经没有。
所以,从藏品收藏的角度来说,“捻子”作为一种医学历史的见证和曾经盛行一时的医疗技术,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已经没有了使用的价值,因而它的实用性和传播价值也早已失效。
从藏品的收藏角度来看,“捻子”可以作为中医学教学、宣传方面的道具和医学史研究的用品,对于“中医文化历史研究”,特别是中国医疗发展史有一定的收藏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