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书法家吗?
是的,从他的《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可知他从小练字是很努力的 《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卷》里有一段对他的评价“光博览群书,善言古今事理,下笔自然超奇。尝集唐宋来诸贤之论,以为《笔记》百三十卷,又著《涑水纪闻》,多实录事实” 元代辛文房在《宋才子传》里说他 “初,光未冠,读书临川郡学中,见壁间东坡字,慕而窥观,遂学为楷法,自手自足二十年,笔态遒放,为时所宗。”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苏洵的书法是有一定的功底的(虽然比不上苏轼) 他曾在《墨池记》中说 王君伯固居临川,作《墨池》一篇以铭其亭,末有云云;又曰"子亦尝闻此言乎?"余曰:"孔子云'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曾谓君子必知文字乎哉?" 然后他就说,其实孔夫子的话就是告诉他,要多学知识(当然是广博的知识),然后按规矩做事就可以了,哪里一定要去专攻什么文章呢。 至于王献之的字嘛……呵呵,他当然是不屑一顾的了。 所以啊,王安石批评司马光不懂艺术,恐怕是有些冤枉他了。不过,如果要说他是艺术家或者书法家,那也是很牵强的——至少他不是职业的艺术家或书法家吧?
另: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不是真的,至今都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历史之谜。东晋末年《兰亭集序》的本来面目已经无从查考了。流传下来的都是唐代人的摹本,但其中唐永徽中的神龙本是最受人们重视的。然而,近人研究认为神龙本是唐太宗死后由其二子李恪、李贞及李治的三子李嚣所刻,并非真迹。因此有学者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我本人倾向于后者。但是无论如何,《兰亭序》的真伪之争将一直会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问得好! 先看看他写的字,感受一下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吧~ 当然这个只是很粗浅的书法作品啦……不过我非常喜欢这些作品呢!感觉非常有气势。
接着我们聊聊他对字体的理解——“字形须圆活。” 其实这句话可以有很多解释,比如“结构必须紧凑”“字与字之间要留空”“笔画之间要连贯”……等等。 司马光自己认为他是用行书书写《资治通鉴》的(虽然后来证明是楷书)——我认为这是因为他想营造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所以把每个字的笔画写得非常流畅、舒展,并且有连带关系(其实也就是笔锋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同时他还大量运用侧锋以增加灵动感。 我觉得从风格上讲跟颜真卿有类似之处,但又比颜字清瘦一些。
司马光并非职业书法创作人,他所作的文字主要以史学著述和应酬及处理公务的简札,奏章为主,但作为一个有一定名声的文人士大夫,经常进行毛笔书写是他的生活重要内容,因此,他对书法艺术本身有一些艺术感受和理解,也具有一定的笔墨技巧经验。从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他的墨迹,以及同时代人对其书品的评述,可以看出他所写的字应是不很出色的,但他的书风也和他的人品一样,纯正而和厚,有着自然质朴的艺术审美效应。
从《资治通鉴》的手稿装裱成的条幅中可以看出其书法艺术的水平和风格,卷长278.5厘米,宽33厘米,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幅手稿,是《资治通鉴》草稿中的一段,书于紵丝纸上。此贴书法用笔精熟,结字自然平和,古韵盎然,从中可见,司马光的书法有着晋唐人风范,显得潇洒从容,毫无滞涩之感。这种从容自如的笔调和他书写时的心态有关。由于是写自己手稿,无须刻意作书,因而毫无做作之嫌,能率性而为,故显得尤为自然。
宋人蒲积中《元孚集》中收录的司马光写的《宋宣献公神道碑铭》石刻,字较大,行笔雄健,骨气古朴沉厚。由此可知,其书法大致在北宋欧阳询、颜真卿之间。
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温公所书,无一点忙处。”即点出司马光的书风特点。司马光为人处世以沉着严谨著称,他的笔下自无急躁之态。从墨迹中看,他的笔墨并不枯瘦,字距行距宽绰,字形自然舒展,笔画从容不迫,可谓雍容大度。这样的笔调,虽少险劲之气,却能从中感到和谐的韵律。他的书法可作为我们学习的范本,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更易入手,较为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