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书法有哪些?
李斯的传世作品,有刻石、摹刻石和墨迹三类,共7种8件。其中《泰山封山刻石》与《琅邪台刻石》2种5 件为秦始皇时所书;《峄山刻石》与《胡毋敬《说文解字·叙》》中的记载基本相同,当为同一时期作品;《冰上吴章》的“章”字从“日”从“立”作,颇类小篆,而《琅琊两刻石》的刻石,其书小篆结体修长,波磔明显,笔划平直,与《泰山石刻石》相比,笔画更为规整。这两件刻石应为秦统一六国后至始皇三十年(前219年)间所作[2]。《玺印集录》著录的《苍玉印》和《明堂刻石》,当系后人摹刻。据学者研究,这些李斯刻石的拓本中,绝大多数是出自清代乾隆皇帝的手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些所谓的李斯刻本实际上应该是临摹本或摹拓本而非原件。
另外,在李斯的其他作品中,还有一卷《仓颉篇》,此书现仅存残简30余枚。原载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顾沅辑《苏州府志》,后被收入《古籀拾遗》 中。该书乃西汉元帝初元年(前48 年)由李斯主持编纂的汉初第一部楷书汇编。今传之《说文解字》中收有小篆9300 多字,均为李斯编写的范本。李斯对后世楷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斯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经残缺不全了。不过好在李斯曾出任秦始皇时期的丞相,所以他的不少作品都是以他主稿并书写的诏令或奏疏的形式留存了下来。如著名的《谏逐客书》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